看完新闻联播看什么,你来我就在,猇亭微播台每晚7:30准时与您见面。
猇亭民俗是猇亭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她就以生动、鲜活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一代代沿承下来。这些民俗事象的诞生、延续和发展,不仅推动了猇亭区物质文明的创造,而且维系和支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化需要积累,也需要传承。猇亭微播台特新开“猇亭民俗”栏目,全方位地为你展示猇亭的历史进程。
猇亭民俗卷一物质生活民俗
三工商民俗
2.制陶业民俗
猇亭陶土资源主要位于黄龙寺、长寿山一带,制陶业绵延了三百余年。猇亭拥有较为丰富粘性土壤,适宜生产砖瓦。
(1)制陶工艺
沤土制陶先得“沤土”。取走地表土,将陶土挖起,挑至场坝堆放起来,经历一个冬春的自然风化,此为“沤土”。
发土春分过后,将“沤”好的陶土挑至窑场晾晒。晾晒期间最忌下雨。对于陶工们而言,晾晒陶土希望每日都是晴天。陶土晒干后收拢,浇上水,此为“发土”。
和泥和泥之前陶土用水发透。和泥一般用牛。人和牛一起在泥中踩踏,至烂熟为止。和好的陶泥必须搬进房内。
摞泥和好的陶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车泥用。
车泥制陶师傅依照所做器物的大小,取来陶泥放在木转盘上,踏动车轮,一手握住(或扶住)陶泥一手插入泥中,运用五指的力道致使器物成型。若是简单的陶器,顷刻之间就能生产出一件坯胎。若是复杂的陶器则需很长时间,比如小酒壶和大水缸。一个精致的小酒壶有时需要一整天时间摸捏。大水缸的工艺虽不复杂,但需要分段制作,待一段晾干后再制作上一段,也很费时间。成型的陶胎送至草棚内自然风干。
修坯制作好的陶胎还有各种毛刺,还要修刮干净或齐整。
正在晾晒的养水坛子袁显芳摄于制陶作坊
上过釉,风干后就可以入窑烧制了。上釉陶坯风干之后上釉。釉土呈褐色,采挖回来后用石磨碾成细粉,掺水和成泥浆,拿纱网滤去渣滓,加入一定比例的玻璃粉或长石粉或方解石粉,就是釉浆了。猇亭制陶最初使用的是土釉。土釉又称“泥釉”,即直接将釉土碾碎掺水搅拌成泥浆后刷在陶坯上。土釉呈黄褐色、黑褐色等,没有光泽。
有的陶坯不上釉。不上釉的陶器称为“红陶”;上了釉的陶器称为“釉陶”或称“黑陶”。“釉陶”或“黑陶”的档次要比“红陶”高,价钱也比“红陶”贵。
烧制一窑货烧制好须三天时间。第一天称为烧“赶火”。顾名思义就是用大火、猛火。第二天用温火。两天后熄火,冷却一天后即可出窑了。烧窑的全部技巧在于看火,也就是火候的掌握。
(2)制陶企业
黄龙寺陶器厂黄龙寺地势较高,十年九旱,除了陶土没有其它资源。年,黄龙寺所在地向阳大队兴办工业,利用陶土建起一座陶器厂。陶器厂最初仅有两人,一人姓肖,一人姓马。肖、马两个匠人只会做瓦,用土窑烧制红陶。后来大队出面,请来老工匠徐友山。继而大队又选人跟徐友山学艺,渐渐带出了一批生产骨干。几年后,黄龙寺陶器厂发展到十来个人,废弃土窑建起了一座22节的龙窑。龙窑专门生产陶器,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
50年代以前采用土釉,60年代开始采用玻璃釉。玻璃釉即是将玻璃碾成细粉,用细筛筛除颗粒,兑上米汤,刷在陶器上。这种釉料高温下易开裂,影响陶器质量。黄龙寺陶器厂先后派人到宜昌彩陶厂、善溪窑厂取经,最后从湖南学回了一种新釉方,名叫“长石釉”。
采用长石釉生产出来的陶器较少开裂和渗水,且色泽比玻璃釉饱满。60年代末黄龙寺陶器厂又改为“方解石釉”。方解石即一种石灰石。用这种石灰石兑上一处新发现的陶土,生产出来的陶器色泽鲜丽,质地坚硬。
年,国家大兴基础建设,宜昌境内就有“焦枝铁路”、“鸦官铁路”、“清江大桥”、“管道公路”等大型工程,地方建设项目有“九道河”、“六眼冲”、“大溪”等水库工程70年代的工程建设是人海战术,民工们急需饭钵、菜盆、水缸等生活陶器。尤其饭钵,供不应求。整个宜都县陶器生产企业就一个黄龙寺陶器厂,宜都县政府对其极为重视,将陶器厂生产纳入全县生产计划,责成宜都县日杂公司统一包销。年,鉴于陶器厂产销两旺,向阳大队再次扩建,每个生产队抽出几名劳动力到陶器厂做杂工,专门负责陶土采挖、晾晒、踩泥、装窑、出窑、以及采挖釉土。主打产品依然是饭钵、水缸。同时也生产腌菜坛、泡菜坛、陶碗、陶盆、酒坛、油坛、油盐罐、打水罐等,计有30来种产品。
向阳陶器厂有两名技术人员主管技艺。徐友山擅长车工,陶器只要经过他的手,无论是盛水数担的水缸,还是仅装二两的酒壶,一个个堪称精品。徐东波擅长的是烧窑,向阳陶器厂是一座22节的龙窑,22节龙窑有22道窑门,22道窑门须分节点火,点早了不行,点迟了也不行,只要有徐东波在窑上,点火时间可以拿捏得分秒不差。
进入80年代,铝制生活用品逐渐取代饭钵、菜盆等,加之大规模建设工程减少,陶器产量逐年下降。年,随着土地联产责任承包制的施行,陶器厂由袁忠序、陈启华先后承包。80年代后期,粮食产量剧增,除交国家外,多余的粮食需要储存。黄龙寺陶土质量好,所产陶器敲击时声音清脆,膈潮不返沁。陶器厂转而生产米坛、米缸和油缸、油坛等,受到村民欢迎。一度时期黄龙寺陶器厂又兴旺起来。这一次兴旺时间很短,因为编织袋和塑料容器很快便进入了粮油加工行业,笨重的陶器随之淘汰。
嗣后,陶器厂经营者们走访市场,生产花钵、花缸等绿化陶器,医院及医学研究机构生产小陶缸养殖小白鼠,并着手引进新技术,采用电窑烧制彩色瓷器。90年代初,三峡机场选址于黄龙寺,陶器厂属征地范围之内。年,机场正式动工,有着余年的黄龙寺制陶业寿终正寝。
来源/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卷?猇亭卷
本期主编/唐水唐编辑/余文婷
新闻热线/、
觉得不错,请点赞↓↓↓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