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衡阳人的眼中,雨母山只是一个假日休闲、远足的去处。只是细细游览之后,一些问题又让人迷惑。雨母山因何得名,又成名于何时?雨母山的别名云阜山又是什么含义?帝喾是否只存在于神话传说,远古时代在雨母山真有那么一场平叛大战?是什么力量促使人们在帝喾祠毁于战火50年后,于年自发筹资重建……
从人文历史的角度看,熟悉的雨母山显得那样陌生而神秘,太多的传说总让人将信将疑,给人以云遮雾罩的感觉。近年来,笔者利用业余时间翻阅“故纸堆”,得出了一些自认为有一定价值的结论,特记于此,供方家指正。
雨母山其由:
据宋朝《太平御览》引《荆州记》(晋?盛弘之著):“湘东有雨母山,山有祠坛。每祈祷无不降泽,以是名之。”
《太平御览》是中国宋代一部著名的类书,为北宋学者奉敕编纂,供皇帝宋太宗御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荆州记》已散佚,而盛弘之生平行状亦不可考,唯《隋书?经籍志》云:“《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弘之撰”。晚清藏书家、校勘学家曹元忠据《宋书?州郡志》比照《荆州记》,认定成书时间当在宋文帝元嘉十四年(年)左右,大致不误。
文中所言“湘东”,即为湘东郡,由三国时吴分长沙东部都尉置,治所在酃湖(今我市珠晖区酃湖乡)。这句话是现今所知雨母山名称由来的最早记载,它也准确地告诉我们,雨母山上的帝喾祠、赤松子坛,至少已经存在余年之久。
查康熙字典母部,其中也有“湘东有雨母山”的记载,当是引用这句话有前半句。以“母”字入地名的,全国只有雨母山和慈母山两处。《清泉县志》也称雨母山为“治内镇山”。
其实关于雨母山还有更早的记载。据编撰于光绪年间的《湖南通志》引《湘中记》:“舜南游经此立祠,每祭有云气起。”
《湘中记》(又称《湘中山水记》)的作者是晋代耒阳人罗含。罗含(293年—369年),字君章,名富和,东晋名儒,当时被权臣桓温誉之为“江左之秀”,现在则被称为耒阳影响力仅次于蔡伦的历史人物。罗含《湘中记》三卷,是一部东晋地记的早期代表作,也被认为是古代衡阳最早的文学作品,其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据考证,其书为罗含在晋穆帝永和、升平年间(年—年)任宜都太守时所作,全书虽约于南宋末亡佚,但因部分内容广为古籍称引而流传。
《湘中记》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帝喾祠为舜帝南巡所立。依据罗含所言,帝喾祠存在于雨母山大约年了。
早期提及雨母山的古籍还有不少。《后汉书郡国志》酃县注:县西南雨母山,周回四百里。按南朝梁刘昭为《后汉书》作注,距今也有年。
·刘峥嵘
往期回顾
·新月初生处,霞落夕阳西——赴一场邂逅的夕阳之约
·雨母山底蕴的古文化圣迹
·雨母山传说故事新编之十二:古枫夜鸣锣鼓声
·雨母山传说故事新编之十一:莲仙显圣灵山村
·雨母山传说故事新编之十:黑龙潭里藏金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