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碳排放的现状如何?如何破解减碳的痛点,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昨天下午,在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首场主题论坛——低碳经济主题论坛上,与会专家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通过能源技术、减排技术创新,以及金融支持等方式,助力建筑业减碳。
“开源节流”减碳
“‘十三五’期间,随着大量新技术的应用,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的单位碳排放强度均有所下降,但由于新建建筑、存量建筑总量均不断增加,建筑领域碳排放总量仍呈上升趋势。”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曹彬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建筑领域碳排放占全社会总量40%,其中建筑运行占23%,建材生产占17%。“欧美国家建筑领域的降碳路径以降低建筑运行排放为主,我国则需要同步推进建材减碳、运行降碳。”
在她看来,我国建筑业减碳可以采用“开源节流”的方式。在建造之初,减少高碳建材的用量,比如采用装配式内装,以架空层代替水泥、砂子垫层,减少排放,且便于更换和材料再用。
目前,国内的建材还是以钢筋和水泥为主。有专家指出,木材的建筑应用可以将碳汇长期锁定在建筑木制材料中,同时在原有林地补种树木,增加新的木材蓄积量,增加森林碳汇资源。“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可积极推广木结构、竹结构,部分替代混凝土结构。”
运行减碳同样重要。首先就是减少用能需求,注重创造建筑的先天绿色基因。从苏州园林到西双版纳竹楼,从藏区石碉楼到蒙古族毡房……祖先很多的“土”东西,都是因地制宜、低碳环保的典范,少人工、多天然,体现地域特征。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也是目前业内研究的热点。住建部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要在建筑屋面和条件适宜的建筑外墙,建设太阳能光伏设施。到年,全国城镇新增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10gw以上。”
位于北京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便是遵循了这一思路。它的屋顶实现了绿化,太阳能光伏电池板为建筑提供绿色能源。建筑整体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新材料,室内既有自然光线,冬季也能实现保温。
“此外,还需注重延长建筑的寿命。现在许多建筑都是因功能不符合就进行拆除,其实可以保留建筑的外部,改变内部结构,比如现在有些建筑已经实现内部多个大空间灵活可变的格局。”曹彬说。
每个环节都不能少
“我国建筑业减碳必须以全寿命周期的视野综合施策,绝非一招鲜就能解决。”与会专家指出,这牵涉到建筑的各个环节,包括绿色施工、围护结构、提高设备效能、智慧运维、材料可循环利用等方方面面。
中国建研院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刘军进重点介绍了企业自主研发的bimbase系统。它的问世,实现了建筑信息模型(bim)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安全可控,填补了国产bim平台和软件空白。
实际上,bim技术在国内不少领域已有应用,从设计、施工,到运维,都能一展身手。今年9月6日,上海音乐厅经历一年半的修缮后重新开业。在修缮前,相关方面打造出“基于5g+bim的历史建筑全生命期数字孪生平台”,相当于在电脑中模拟建造一座一模一样的上海音乐厅。
对于绝大多数老建筑来说,修缮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历史资料缺失。为了确保“修旧如旧”,技术团队要通过档案馆、设计院等渠道搜集历史信息和图纸。这个过程往往要花费数个月乃至几年。“这一次,我们把包括水磨石配方、穹顶配色在内的所有修缮工艺都录入数字化平台。下一次修缮就无需花费时间搜集材料。”
“建筑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正在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表示,“十三五”期间,上海提前一年完成万平方米的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目标,并将绿色建筑管理办法写入地方法。下一步,上海将从多个方面精准施策,包括加快建立新建建筑能耗与碳排放限额设计监管体系、加快推进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建立本市建筑碳排放智慧监管平台等。
“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聚焦能源转型问题,更要推动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刘军进提出,通过智慧低碳交通、智慧新能源设施、智慧资源循环利用、智慧生态走廊、智慧低碳住宅,以及智慧可再生能源六大层面,智慧城市可以有效赋能碳达峰与碳中和,让城市更低碳绿色。
栏目主编:陈玺撼
本文作者:束涵
文字编辑: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