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
首页
宜都简介
宜都地点
宜都市场
宜都要闻
宜都发展
宜都天气
宜都旅游
宜都信息

开国将军与故乡黎化南土家骄子解不开

开国少将黎化南

生平简历

黎化南(—),原名黎文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年参加工会,投入革命活动。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2军团司令部任管理员,第2军团管理科长,第6师参谋、供给部长等职。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晋绥行署财政处长兼贸易总局局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军区后勤部长,第一野战军后勤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铁道兵后勤部长,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解放军总参管理局局长。

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一、“土家娃子”成为开国将星

在鄂西南山区、清江中下游,有一个集老、少、山、穷、库于一体的特殊县份,那便是宜昌市所辖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长阳山川秀美、风情浓郁,素有“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的美誉;她还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千百年来,长阳人积累了深厚的巴文化底蕴,素有“歌舞之乡”之称,域内民风淳朴,习俗奇特,以歌舞祭奠亡灵的跳丧舞、哭泣庆贺婚嫁的哭嫁歌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独具魅力,高亢激昂的山歌,典雅隽秀的南曲,欢快炽热的吹打乐,婀娜秀美的花鼓子,被誉为土家文化“三件宝”。

巴人故里长阳风光

据考,“土家骄子”黎化南祖籍宜都,自祖父辈起于年至年之间迁至长阳。年,黎化南便出生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大堰乡平洛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黎化南派名文明,共有兄弟五人,他是老幺。他三岁丧母,少年聪慧,父亲披星戴月苦干、东挪西凑筹钱,送他到私塾学校读书四年。后通过亲戚介绍,到宜都陆城一家名为“杨道生四号”的绸缎庄当学徒。他起早睡晚,勤奋学习,侍候东家,不怕脏累,三年学徒工满时,他珠算笔算,经营管理,买卖交易,样样能干,成为商店老板信得过的店员。

19岁时,他又失去了父亲。父亲给他留下的“家产”是宜都县城(今陆城)燕子岩街巷临河西首处一处砖木结构的旧瓦房,还有平洛乡间饲养的几头骡子。年初,大革命风暴席卷鄂西各地,黎化南跟着比他大两岁的堂兄投入革命活动,在宜都参加了县总工会店员工会。

大革命失败后,他被迫回家,以赶骡子搞运输为业。就在这期间,他结识了同行的中共党员、后任长阳游击总指挥、红50师师长的李步云、李永烈等人,参加了党的地下交通联络,多次圆满完成任务,受到党的重视和培养。成为当地参加革命较早的“土家娃子”。

年11月,经中共长阳杨柘坪区委书记刘玉树介绍,黎化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和另两名党员蔡希章、陈怀官在平洛发动了20余名青年农民组成赤卫队,开展了反“清乡”、反逼租夺佃和抗捐抗税的斗争,长阳平洛地区的革命运动从此开始发展。

麻池苏区革命旧址

年10月,贺龙率红4军来到长阳土家,帮助长阳县委组建了县苏维埃和工农革命军第6军第1师(后称独立师)。黎化南带领10余名青年,参加了红军,后编入红50师担任班长,以后又调整编到长阳县游击大队和长(阳)巴(东)游击队任分队长,跟随部队转战湘鄂边苏区各县,时达两年之久。

年9月,黎化南和长阳游击队随特委东下洪湖,编入湘鄂西警卫师,跟师政委卢冬生转战荆(门)当(阳)远(安)。

湘鄂西苏区创立者之一卢冬生

年2月,回战湘鄂边,编入红3军教导团。年,黎化南随湘鄂西警卫师进入湘鄂川黔边区,任湘鄂川黔游击纵队中队长。是年9月,于印江县木黄地区和黔军李成章部激战终日,身负重伤。这是他几年军旅生涯中的第二次负伤。

黎化南养伤中,贺龙发现他的写算能力很好,决定用其所长。年10月间,红2、6军团在木黄会师休整时,就调他担任2军团管理员。

从此,黎化南开始了为部队后勤工作而战斗的历程,也开始了和贺老总近半个世纪的革命交往。同时,通过贺老总的言传身教和精心栽培,他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战线的高级指挥员。

红二军团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建者贺龙

 

年,黎化南跟随贺龙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二军团管理科长、六师参谋、供给部长等职,主要负责部队后勤供应,为红军走完长征立下了功劳。

  

长征途中,战友倒下了,黎化南把自己节省的青稞面全部交给卫生员分给了伤病员,自己吃野菜。

抗日战争胜利后,黎化南任晋绥行署财政处长兼贸易总局局长,后任晋绥军区后勤部部长。他管辖着距离延安最近的晋西北根据地的粮财供应,贺龙老总给他下了死命令“延安需要什么就给什么,需要多少就给多少”。

晋西北行政公署(边区政府)所在地。下图依次为黎化南、白如冰、杜心源曾经居住过的窑洞。

当时黎化南的同事,86岁的老红军刘一中回忆,当时晋西北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为了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黎化南出色完成了任务,这一点他是在毛主席那里“挂上号”的。年底,黎化南奉命到彭德怀指挥的第一野战军任后勤部长,暂时离开了他崇敬的贺老总。一生与共和国两位杰出的骁将并肩战斗,这也是黎化南的荣幸。

年,由贺龙、李井泉、周士梯、武新宇、黎化南铃印的晋绥边区行政公署·晋绥军区司令部联合通知、训令。

解放后,黎化南先后担任铁道兵后勤部长、国防部办公厅副主任、解放军总参管理局局长。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解放勋章”。

一个从小山村走出的苦孩子,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成为了新中国的开国少将。面对这一殊荣,黎化南常说,国家给的够多了,做人应该知足,应常思报答。

二、“土家骄子”情系生身之地

秀丽的长阳清江滋养了黎化南,使他这个“土家娃子”成长为开国将星、长阳人引以为荣的“土家骄子”;黎化南更是难忘故乡深恩,一直情系生身之地和曾经在这里浴血奋战过的长阳老区。

建国初年的年早春,黎化南第一次回到了阔别20余载的长阳故乡。为了认祖归宗,他还带回了夫人袁光轩和次子黎章斌、女儿黎章文、黎琳3个孩子。两个警卫员随行。

久别回乡,黎化南格外高兴与激动,他不停地讲述着长阳巴人的故事。此情此景,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在他们的眼中大山是那样的神奇。

长阳有句阐述亲属序位的老话:爷亲叔为大,娘亲舅为大。这次回乡,黎化南专程到宜都祖居地探望诸亲中最“大”的叔父黎华坤。

这天上午,天气乍暖还寒。燕子岩码头与往日一样,挑夫、船民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巷道两旁房屋板壁上张贴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坚决镇压反革命分子”、“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等红绿纸标语,给老旧的街巷带来了几分新时代的气息。

“黎恒泰”铁铺通红的炉火旁,黎文全和16岁的小徒弟王泽培在抡锤打铁。年近七旬,胡须花白,已荣任师爷“内退”交班的老铁匠黎华坤坐在松木靠椅上,吸着旱烟,拥着炭火取暖,间或与忙于家务的妻子、儿媳唠几句闲话。

蓦然,铁铺门口突然闯进三名陌生的军人,两个年轻战士还腰挎盒子枪。瞬时,“突袭”而来的“枪兵”把黎家人都惊呆了,也触发了他们心中的隐忧:

在旧社会,黎华坤的儿子黎文全当过两年轮流坐庄的陆城铁业公会理事长,解放后被视为任过“伪职”。前不久他夜晚因事外出,恰遇县公安局抓捕反革命,全城戒严,又被“隔离”在公安局坐了一夜冷板凳,害得一家人提心吊胆,通宵未眠。这次“枪兵”上门,莫非又有什么祸事?黎华坤的妻儿丢下了手中的活计,悚然呆立,惊恐地望着不速之“兵”。年近七旬的老铁匠黎华坤则“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起身急向后房躲避,由于慌不择路,在门前青石台阶上绊了个踉跄。

就在这时,黎华坤身后响起一个亲切的、似曾相闻的声音:

“二爹、二妈,您们认不到我哒?我是黎文明呀!”为首的中年军人疾步上前,扶住黎华坤。

老铁匠睁大眼睛望着中年军人,终于从军人微胖的脸庞上找寻到侄儿年轻时的旧影,顿时惊喜交加,老泪纵横。叔侄相拥而泣。

日后,这幕“惊喜剧”的目击者、黎华坤的徒孙王泽培告诉笔者:“黎家老四、老五和老大的儿子跟到贺龙红军跑哒,20多年没有音讯,师爷(指黎华坤——引者注)以为他们都不在了。所以黎化南回来,师爷很惊喜,俩人相见时都流了眼泪。”

中午,老铁匠黎华坤设家宴招待侄儿一行。黎化南给叔父送了万元礼金(旧币,折合新人民币元——引者注)。按当时物价元可买一个鸡蛋,元可买一斤大米计算,这是一份相当厚重的敬仪。

饭后,黎化南带着两个警卫员去了宜都县人民政府,但很快又转回铁铺。王泽培听黎化南说:“门口站岗的警卫不让进,我写了个条子要警卫转交县长,就回来了。”

片刻,中共宜都县委第一书记宋中洲和县长就带着几位工作人员接踵而至,赶到黎家铁铺,与将军寒暄交谈了几句后,马上把将军一行接到当时县城食宿条件最好的水府庙永记餐馆客栈休息。

王泽培回忆说:“黎化南在宜都由县政府接待。第二天,黎化南又把师爷全家接到永记餐馆吃饭,陪着玩了一天,只有我一个人在屋里守铺子。”

  

黎化南到宜都的第二天,为了纪念这次叔侄重逢,特意在县城中山路成开照相馆与叔父一家照了个“全家福”。

年,黎化南(三排右二)回家探亲时与叔父华坤(二排右二)等众亲友合影

黎化南叔父的外孙女王洪(年1月生)回忆:“我爸爸当时在县城南门口打铁。听我妈(黎文英)讲,五舅(黎化南)来接我们照相时,我正在打摆子(瘧疾),发烧,睡在门角铺了棉被的躺椅上。妈说我有病,不让我去。五舅说‘那要去,我回来哒,照相不把双群(王洪原名王双群)掉哒’。最后是五舅把我抱去的。”

58年后,黎化南女儿黎章文、黎琳也还记得随父回乡时,在宜都县城与二爷爷的孙女嬉戏玩耍的情景。

第三天一早,黎化南携妻儿启程回乡,还特邀叔父同去长阳探亲,走陆路经宜都石门、长阳磨市前往平洛。宜都县大队派一个分队随行警卫。抵达石门后,将军为避免打扰家乡亲属,谢辞了宜都警卫分队的护送,当天夜宿沿市口,翌晨到达平洛。

黎化南这次回乡,派亲属接回了在丁字垴(今名“武落钟离山”)庙里吃斋念佛的大嫂陈顺梅,商定大嫂随三哥黎文秀家生活,黎化南给予经济上的接济。

交谈之中,黎化南还歉然地指着随行的幼子黎章斌对大嫂说:“大嫂子,我把你儿子带出去弄丢哒(指陈顺梅之子黎章荣随黎化南参加红军后牺牲——引者注),我给你赔一个儿子!……”

两天后,黎化南一行乘木船顺清江而下经宜都返回部队。

据黎章会日后回忆:“幺爹回去是我和二爹驾船把他们送到宜都的”。

这次离家时,黎化南还接走了他留在平洛的哑巴女儿和二哥之女黎章菊(与其叔父的孙女黎章菊同名)。四哥黎文才烈士的独子黎章会也在他眷顾之列,但黎章会到了宜昌后,因难舍家中怀孕的妻子而半路当了“逃兵”。黎化南外甥女王洪也证实:“五舅这次回来是要把我爸爸带到部队上去的,因我妈晕车,又怀了孕,不能同去,就没有去成。”

此后,将军也一直挂念宜都老家的亲戚。

其侄女黎章菊(黎华坤孙女)的丈夫刘荣从部队转业后在山西大同变电公司工作,黎章菊几次去大同探亲途经北京都受到黎化南夫妇的热情接待。年初,黎章菊夫妇携两个幼子从大同回宜都在北京转车,因怕给五爹、五妈添麻烦,商定黎章菊只身前往西单代代红胡同五爹家中探望一下就回来。谁知将军得知隐情后,埋怨侄女:“自己屋里人来哒,还在外面睡呀!”又说:“长阳的人经常来,我的亲戚到北京来哒不来玩,像什么话!”马上派司机开车到旅馆把黎章菊的丈夫、幼子接到家中食宿。

黎章菊满含感激地说:“五爹、五妈对人蛮亲热,五妈照护我们蛮过细!”

这次见面,黎化南还向侄女详细地询问了宜都老家亲戚的近况和宜都县城的变化。满腔思乡之情,溢于言表。①

(①参见《黎化南将军与宜都的不解缘》,年2月25日《三峡晚报》,作者宜都市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明建中。)

年,黎化南一家移居北京,此后一直没有搬过家。他看到那些参加革命幸存下来的战友住进了城里,日子渐渐过得好起来,便时常想起长阳老家的父老乡亲,不知道他们现在是否也过上了温饱生活。

因远在北京,又军务繁忙,黎化南不能经常回乡探望,但他却时刻惦记着家乡。

长阳原县长刘光容回忆说,那时,黎化南家就是“长阳驻北京办事处”,县里的一些同志来去都落脚在黎化南家里。他就以这种方式了解故乡情况,表达思念故乡故土的桑梓之情。

年4月上旬,黎化南应县委“回家乡看看”之请,终于再次回到长阳老家。

家乡的每一寸土地都让他感到亲切,可是家乡的贫穷与落后又让他揪心,没有公路,不少农民连饭都吃不饱。

面对此情此景,黎化南不禁感慨万千:“解放20多年了,家乡为什么面貌依旧,老百姓生活还是那么贫困?……”

在那些返乡的日子里,他与父老乡亲促膝谈心,探寻着致富之策;他在县直属机关干部会议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勉励老区干部和人民要发扬革命传统,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他思忖着,要为家乡做点什么。

他有心帮助家乡建设,便恳切地对县委领导说:“我吃长阳粮、喝长阳水长大,但一直不在长阳服务,现在一了解群众生活水平,有的还非常贫困,我感到很内疚,你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随后,他应县委请求,通过老战友为长阳要到一批当时十分紧俏的农用物资。

黎化南侄孙黎光祖回忆说:当时他在长阳县物资局开车,常随县领导、局长到北京跑物资,吃住都在幺爷爷家里。仅他记得的通过幺爷爷弄回的物资就有:2台“东方红”大型拖拉机;2吨铜材;部队无偿支援的2辆汽车、2台推土机、10台空压机和部人力车。当时,这些都是需要计划供应,非常紧缺的物资,有力地支援了全县农业生产。

黎光祖还告诉笔者:“年幺爷爷第二次回乡,在平洛住了三天。幺爷爷和我们讲起了太公从宜都搬到长阳的经过。临走前,幺爷爷对我们亲属说:‘我们老家是宜都,过五年我再回来,和宜都县领导说一下,把你们全部搬回宜都去。’然而,年11月26日,将军在北京不幸病逝,他离休后帮助亲属迁回宜都的愿望未能实现。但将军对故乡的绵绵深情、对老家的眷念,将永远铭刻在清江儿女的记忆中……”

这次回乡重返北京后,黎化南已是重病缠身,但他还是亲自与有关部门联系,介绍引荐了多位开国将领给刘光容认识,托他们为长阳争取扶持,资助家乡建厂办企业,为改变老区面貌,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刘光容说,长阳化肥厂就是依靠黎化南和余秋里同志才建成了的。

老百姓吃不饱是因为粮食少,买不起肥料种田。年,已重病缠身的黎化南将军决定帮助家乡建一个化肥厂,有了肥料,就可以种田,吃饱肚子。

黎化南探亲回京后,找到了当年师的老战友、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余秋里,希望能够在长阳建一个化肥厂。为此,刘光容先后三次进京,和黎化南一起商讨建化肥厂事宜。其中有一次是在春节。

1

年,在将军牵线搭桥和多方奔走下,国家计委将投资万元兴建长阳化肥厂纳入计划。

长阳县闻讯,全县为之沸腾。县长刘光容要表示感谢,黎化南开玩笑说,要谢就带点长阳的腊肉来吧。

然而,就在这个项目筹备建设时,年11月26日,黎化南因病逝世。他离开自己未竟的事业和故乡父老,永远地去了——他没能亲眼看一眼他牵肠挂肚的化肥厂的奠基就走了!

弥留之际,他留下遗愿,让妻子完成他未完的心愿。他还对他的老战友和亲属嘱托说:“战争年代我家乡的长阳人民为革命作出过重大牺牲,我答应扶助的化肥厂至今还未建成,请你们一定帮我完成这件事!”

在共同完成将军未了心愿的过程中,长阳“父母官”刘光荣和黎化南一家结下深厚的感情。将军去世后,他和将军的妻子袁光轩共通了17封信,全部是关于化肥厂筹建之事。

在袁光轩的奔忙中,年10月,年产吨合成氨的长阳化肥厂终于顺利投产正式运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落户长阳的第一个大中型工业项目。袁光轩带着女儿黎瑛一同回到长阳,参加了剪彩仪式。

长阳化肥厂培育了一批懂工业的干部,让部分农民转变为工人,还方便了长阳、五峰及周边县市的农民买肥料种田。

现在,长阳人民在使用白花花的碳氨时,无不深情怀念黎化南这位功勋卓著、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优秀无产阶级战士。

长阳原县长刘光容说,黎化南不只是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还十分







































治疗白癜风医院
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duzx.com/ydly/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