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
首页
宜都简介
宜都地点
宜都市场
宜都要闻
宜都发展
宜都天气
宜都旅游
宜都信息

重磅今天湖北日报3个版面点赞宜都

重磅!重磅!重磅!

今天,《湖北日报》

3个版面报道宜都

《湖北日报》分别以

《美丽乡村新画卷》

《红花套:三产融合促乡村振兴》

《传承“松宜精神”期待再铸辉煌》为题

点赞

宜都美丽乡村建设

红花套镇三产融合

松宜矿区转型升级

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美丽乡村新画卷

原文如下:

向上滑动阅览

有美丽乡村,才有美丽中国。乡村是中国的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美丽风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和乐景象,是无数人心驰神往的画面。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发展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围绕“党建+”,打造美丽乡村——

宜昌市夷陵区,通过抓党建,干群关系融洽了、邻里之间和谐了,各村产业水平和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

枣阳市吴店镇,经过7 年探索与积淀,理顺财权,规范事权,明确执法权,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完成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6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

武穴市,建立特色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和文艺宣传活动进镇入村深入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让村民既看得懂也看得高兴。

荆州市荆州区王场村,纪委监委干部对口帮扶,不仅扶贫,还扶志、扶智。村里环境美了,村民口袋也鼓了。

英山县,各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多措并举,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英山 平方公里的绿色净土、红色热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别山南麓,熠熠生辉。

武汉市黄陂区,村干部以身作则,与村民交心,实行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村民随时了解各项开支,取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干部做好“领头雁”,乡村振兴自会蹄疾步稳。

守初心方能行稳致远。产业兴旺,走绿色发展之路——

宜城市雷河镇民主村、小河镇曾洲村、流水镇莺河村,村村拧成一股绳,村民同心打造出特色鲜明、充满魅力的“小组团”精品示范区。

宜都市松宜矿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由单纯煤炭开采向康养、文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武汉市蔡甸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从细节着手,深化农村“厕所革命”,共新建改造农村公厕52座,改造农村户厕个。

宜都市红花套镇,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存量变增量,嫁接联姻实现优势互补,资产租赁激活闲置资产“三管齐下”,推动闲置资产腾笼换鸟。

监利县毛市镇、朱河镇,通过拆除违建、盘活土地,亩荒地变身产业园,如今处处山清水秀、村民安居乐业。

乡村振兴战略,为未来乡村发展指明新方向,让农民享受更好生活的同时,也给农业投资者吃了一颗“定心丸”。

整洁有序、果蔬飘香的美丽街院精致了村容村貌;

比肩城市、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了生活品质;

特色鲜明、优化升级的产业结构拓宽了致富之路;

文明和谐、向上向善的精神面貌浓郁了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战略,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凭借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湖北乡村建设变“美丽资源”为“美丽经济”,乡村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红花套:

三产融合促乡村振兴

原文如下:

向上滑动阅览

8月7日,随着两艘满载吨散装货轮缓缓到港靠泊开始装卸作业,由湖北交投投资建设的宜昌港宜都港区红花套作业区综合码头投入试运营。

这标志着宜都市红花套镇以综合码头、省交投物流园为中心,以集镇、杨家畈村为核心服务区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连接川渝的水运中转枢纽步入新阶段。

聚焦产业强镇、物流重镇、康养名镇、文化古镇目标,创建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全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全市生态康养实验区、全市改革创新先行区,古镇红花套大手笔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焕发高质量发展勃勃生机。

叠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天奇环保设备产业园项目、高球光电光学玻璃镜片加工及生产项目等3个项目开工;

中国清江(宜都)鲟鱼谷项目、红花套综合码头等4个重点项目投产;

连续3年新签超过12个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今年上半年招商引资完成全年计划的%;

……

不需扬鞭自奋蹄。红花套经济发展主战场,旌旗猎猎,捷报频传。

项目支撑更加有力——

该镇聚焦“强链补链工程”,抢抓长江经济带、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等战略机遇,围绕商贸物流、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食品加工等低污染低能耗产业,狠抓招商引资,求增量、保质量、创特色。

主导产业更加多元——

以清江绿色产业园区为平台、以力帝为中心的机械工业园,以荆门山文化公园、湛红电子产业园为中心的红花生态产业园,以武汉鲟龙为中心的鲟鱼养殖加工产业园,以集镇、综合码头为中心的商贸物流园,以土老憨、丰岛为中心的食品加工园,“一区五园”格局跃然纸上。

转型升级步伐坚稳——

实施“支柱产业培育工程”,推动机械制造、光伏电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迈向更高层次。各企业“刀刃向内”实施技改扩能,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4.57亿元。25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10家获高新技术企业称号。

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以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镇创建为契机,延伸产业链条,提速农旅融合,扶持电商发展。全镇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家,全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7家,精品果园示范面积达1亩。

红花套镇以三产融合为抓手,突出改造升级第一产业,培育壮大第二产业,创新拉动第三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产业链叠加、价值链提升中推动强镇富民步入快车道。

医院医养结合康复中心投产运营,渔洋溪高端养老综合体和荆门山旅游综合体顺利推进,三峡国家柑橘公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正式营业,大溪生态旅游综合体、天龙湾旅游度假综合体加快启动,红花套镇“大康养”格局初具雏形。

盘活资产补短板,夯实强镇实体

当前如何奋发作为、持续进位?关键是改革。

红花套镇党委、政府落实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将盘活镇内闲置资产和“僵尸企业”作为主攻方向之一,破除空壳企业、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走进长江汇丰公司,现代化设备满负荷生产,物流车辆往来穿梭。

这里原来是宏发科技厂房。宏发科技自年起因资金链断裂而停产,闲置土地、厂房、设备等资产高达5.6亿元。镇里组建专班赴有关部门和企业对接,最终引进浙江新胜大控股集团租赁经营。该集团注册成立湖北长江汇丰纸业有限公司,投入3亿元,仅用不到1年时间便恢复生产,年产值可达16亿元,解决就业人,化解债务万元。

企业负责人称,该公司通过实施工艺提档升级,烟气排放达到超净排放标准,生产的高档包装涂布白板纸利润增长25%,今年预计创造税收约万元。

该镇以二次招商为突破口,通过兼并收购实现存量变增量,嫁接联姻实现优势互补,资产租赁激活闲置资产“三管齐下”,推动闲置资产腾笼换鸟、涅槃新生。

据统计,近年来,该镇已推动宏发科技、银至驾考中心、弘森汽化炉、高坝洲弘毅机电、红花高温材料、鑫久工贸等9家“僵尸企业”重焕生机,共计盘活资产13亿元,新增年产值33亿元。

盘存量补增量,壮大实体经济,夯实产业强镇支撑,红花套经济“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大幅提升。

截至6月底,该镇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已超额完成全年预定目标。

用好“导航仪”,党建引领+经济发展

党建工作是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导航仪”。

怎样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优化营商环境,助推高质量发展?

红花套镇的答案是:党建引领+经济发展。

今年3月,镇党委、政府决定跳出原定责任分工,动员全体机关党员干部,对企业实行一对一“保姆式”服务。

该镇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沿江村企业集中片区,组建由镇党委直接管理的“周家河村企业服务党支部”等5个支部。

支部既是攻坚部,又是服务部,还是参谋部。“小支部”发挥了大作用。53名党员干部成为“企业保姆”,着力服务企业发展,破解企业难题,解决后顾之忧。通过集中会诊、碰头会、专题调研会,支部成为服务企业的前沿阵地。

截至目前,红花套镇通过“保姆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手续办理、创新型项目申报、优惠政策争取、协调企业联合、推进完善配套等事项60余件,开展安全环保“大排查”余人次,帮助整改环保安全隐患32处,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余万元。

红花套镇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版图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2.77万人。宜昌市重点规划的长江深水港口岸线。

全国深化城镇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创新试点,全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样板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体制改革试点。

长江汇丰纸业公司总经理助理常俊华:企业进驻后,感受到了红花套党员干部“保姆服务”的贴心暖心。无论是跑审批,还是解决水电路气、招工等难题,事无巨细,有求必应。为他们点赞!

红花套镇周家河村农民张海红:以前在广西打工,时时水土不服,还不能照顾家中孩子。现在,家门口办起了大企业,我们夫妻俩都来上班,工资也不比在外打工少,真心地高兴!

传承“松宜精神”

期待再铸辉煌

原文如下:

向上滑动阅览

武陵山脉余脉,湘鄂交界群山腹地,就是宜都市松宜矿区。

曾因地跨松滋、宜都两地,得名松宜。

松宜矿区管委会,前身是仅有单一煤炭开采产业的松宜煤炭矿务局。矿区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矿以来,已有近百年的煤炭井下开采历史,曾为扭转“北煤南运”和我省“夺煤保电”作出重要贡献。

年,企业划转到地方,由宜都市管理,并进行了改制。年3月,按国家有关政策,最后2对矿井关闭。

时光沉淀,一代代松宜人战天斗地、千锤百炼,如大山般坚韧的“松宜精神”,早已融入血脉;

告别传统生产方式,“松宜精神”是每位松宜人最温暖的记忆,最坚实的力量。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翅膀卷起风暴心生呼啸……我要的一种生命更灿烂,我要的一片天空更蔚蓝……”

年过花甲的胡亚琴坐在轮椅上,歌声悠扬。

这是松宜矿区官渡坪社区文艺活动现场。伴随着胡亚琴的歌声,松宜退休职工们翩然起舞。

胡亚琴曾经是矿区宣传队骨干,年参加义务劳动时,不幸遭遇特大事故。组织上想方设法把她抢救回来,但她不得不在病房里度过了10年时间。“想到再也站不起来了,再也不能唱歌跳舞了,她非常沮丧。每当有人来探望,总忍不住痛哭一场。”回忆那段岁月,胡亚琴已十分淡然。

“松宜人,就是有一种不怕牺牲、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品质。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胡亚琴说,她最终从重伤致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努力远离孤独,参加社区文艺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演出,用歌声传颂“松宜精神”。

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松宜矿区是我省第二大产煤区,在缓解湖北煤炭供应紧张中,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生产尖兵。

松宜矿区党工委书记周祖兵说:“我们过去从事比较单一的煤炭生产作业,现在必须翻开新的一页,搞转型发展,难度还是很大的,但我们考虑,要攻坚克难,就要激励职工传承和发扬‘松宜精神’。”

矿区党工委安排专人,系统收集矿业发展资料,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弘扬松宜煤矿精神。该矿区以“松宜精神”大征集、“松宜精神”大研讨、“松宜精神”大宣讲、“松宜精神”大巡礼、“松宜精神”大传承六大活动为载体,寻访最美矿区人,传承最美矿区魂、共谱最美矿区景,用身边典型引导教育身边人。

走进松宜,我们看到,“松宜精神”正在率先垂范中绽放光芒——

掘进班班长、全国劳模陈和坤常用亲身经历,教育感染身边的年轻人;全省劳模、采煤班班长,硬汉子罗万喜,退休不退岗,甘当义工;尖岩河煤矿关闭矿井下岗职工段宏燕不等不靠,带领工友创办木业公司实现再就业;原松宜矿山救护队队长李龙清和80多名松宜矿山救护队员,继续担负起全省救护培训和应急抢险的重任。

走进松宜,我们感受到,“松宜精神”正在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中绽放光芒——

松宜煤矿生产的高峰期,近3万煤炭工人及家属来到松宜矿区,他们大多居住在逼仄的职工宿舍或低矮、潮湿的平房里。这些简易的房屋,或已破败,或已成为危房。

近10年,松宜矿区投资3.2亿元,实施工矿棚户区改造、国有煤矿棚户区改造、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新建、改扩建住房多套,还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受地灾危害困扰的煤矿下岗职工整体搬迁到枝城、刘家场、松木坪等集镇异地安置,便于就业创业。

新建的职业病康养中心,干净整洁,医养条件大幅提升。这里投资近万元,让1多名伤残职工得到休养。

新建的幼儿园,宽敞明亮,孩子们欢声笑语茁壮成长。这里采取“公建民营”方式,投资万元,解决官渡坪片区近名职工幼儿的就近入园难题。“松宜精神”是一个人的脊梁,更是一个地区不断攀登高峰的不竭动力。

“松宜精神”一旦被激发,总能焕发无穷的力量。

这力量,是松宜人转型发展的决心与魄力——

一辈子与煤矿打交道,松宜人想都没想到的,还能与高新企业“相遇”。

宜都市新能源材料产业园,由松宜矿区引进的山东国瓷陶瓷电容系列产品深加工项目正在紧张进行一期建设施工。项目总投资40亿元,分两期三年时间内建成。

山东国瓷功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被《福布斯》杂志评为“中国最有潜力上市公司强”第六名,拥有12家子公司。

为了让煤矿工人再就业,党工委、管委会决心立足实际,通过三个转变实现转型发展。从单纯的抓稳定,向既抓稳定、又抓发展转变;从单纯的争取政策输血,向既争取政策、同时又谋划项目、自我造血转变;由单纯煤炭开采向康养、文化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转变。

把政策争取来,把项目谋划来,把商机引进来,把资源用起来,把基础强起来。山东国瓷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64亿元,年税收9亿元,其中一期年产值15亿元,年税收1.5亿元。

这力量,是松宜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智慧与坚定——

长期的煤炭开采作业,松宜土地遭受“伤害”。松宜对废弃渣堆、工矿场地、塌陷区域、损毁河道以及污染水体进行综合治理。年,猴子洞、鸽子潭、坛子口、陈家河四处煤矿和干沟河、陈家河两条河道全面展开综合治理。年度生态恢复工程,将完成废弃渣堆生态修复面积8万平方米,废弃工矿场地土地整治21万平方米,河道整治6公里,污水处理万立方米。

今年内,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后,松宜将增加林地18万平方米,耕地6万平方米,建设用地11万平方米。

转型发展,必有阵痛;

生态修复,造福子孙。

传承“松宜精神”,期待再铸辉煌。

靓丽的风景线

矿区“爱心妈妈”12年关爱留守儿童

究竟什么是“松宜精神”?“松宜精神”如何积淀?

近来,松宜矿区党工委在不断征求各方意见建议,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挖掘、总结。

走进松宜矿区,一支“爱心妈妈”团队接力传承爱心12年,通过她们的故事,我们能感受到松宜人的坚韧和奉献,松宜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与团结。

矿区妇女一直都是矿区生产生活的主力军。

松宜矿区改制前,在煤炭开采时期,就有三八掘进班、三八运输班,还有女子篮球队、桥牌队、文艺宣传队等文娱团队。

随着年3月最后2对矿井的关闭,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外出谋生。留在矿区的绝大多数是弱势群体。

矿区妇工委联合工会、团委、关工委等组织,持续12年开展“争当爱心妈妈情牵留守儿童”扶智助学活动,创建“党群共建打造爱心妈妈”恒爱品牌项目。

“爱心妈妈”每年年初对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子以小区网格为单位进行系统摸排、登记造册,形成“一人一册一档”的“爱心妈妈一对一”结对帮扶方案。管委会机关成立巾帼“恒爱”帮扶站、社区建立巾帼“恒爱”帮扶室、小区建立巾帼“恒爱”帮扶点。

“爱心妈妈”扶智助学活动开展12年来,共招募“爱心妈妈”人,结对帮扶留守儿童人;资助贫困学子人,资助金额达万元,共有名受帮扶贫困学子考入大学,81人已就业回馈社会。

来源

湖北日报

编辑

王念慈

审核

章黎陈昱池

监制

陈登良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duzx.com/ydtq/11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