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日前,宜都再次成为湖北进入全国工业百强榜的2个县市之一。这座美丽的滨江城市是如何在区位优势不突出、资源优势不明显的条件下,发展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标杆的呢?宜都市委副书记、代市长胡志莉做客省政府门户网站,为广大网友进行解读。主持人这几年,宜都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我这有一组数据,也是宜都10多年发展的成绩单。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中的排名,宜都从的第位,上升到年的第93位,平均每年进位27位,是湖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上升最快、进位最多的县市,连续十二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那么胡市长,您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宜都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就?“ 胡志莉:十多年来,我市经济长期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得到显著增强。经济总量从年突破亿元到年达到亿元,增长4.6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年4.9亿元到年达到36.6亿元,增长7.5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5万美元,高居全省第一位。一是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规模工业总产值.6亿元,是年的6.5倍。全市规模企业达到家,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家。精细化工进入全国行业百强,食品加工成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生物医药被认定为全省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装备制造成为全省重点成长产业集群。二是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建成优质板块基地50万亩,人平高效经济林2亩,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7%。发展农业龙头企业76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个。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3.8:1。三是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全市市场主体突破6万户,注册资本达到.7亿元,服务业从业人数达5.26万人。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加12.5%。全市共接待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性收入17.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7%和31.9%。 年,我们将确保完成三大目标,即确保县域经济综合考核全省领先:GDP过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40亿元、工业总产值过0亿元;确保全国百强排名争先进位;确保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超过90%,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主持人我们了解到,不久前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发展报告,宜都市再次成为我省进入全国工业百强榜的2个县市之一。请问胡市长,宜都在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方面,有哪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胡志莉:宜都国土面积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七山一水两分田”,是一个山区小县,区位优势不突出,资源优势不明显,但是我们多年来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始终立于时代潮头,坚持挑战面前不低头,考验面前不弯腰,越是困难越向前,越有压力越争先,真正营造了一种排除万难、大干快上的浓厚氛围,始终保持了一种发展聚人心、实干促发展的环境常态。
一是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仅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亿元,位居宜昌市第一。近十年来,共引进亿元以上项目余个,东阳光、华新水泥、宜化、兴发、中船重工、土老憨等知名企业落户宜都,大水泥、大火电、大交通梦想变成现实。 二是着力破解要素制约瓶颈。以建强园区破解企业用地瓶颈。宜都工业园区拓展到10平方公里,聚集规模企业余家,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跻身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园区行列。以大胆创新破解企业融资瓶颈。加大银政企合作力度,县域存贷比稳定在70%以上;在全省县一级率先组建总额度1亿元的科技创业投资基金,组建总信用额度1亿元的中小企业保证保险贷款项目,发行企业债券11亿元;鼓励企业上市融资,目前已经有2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预计年内上市企业可达到5家以上。加强就业服务破解企业用工瓶颈。先后建立城乡劳动力培训基地和培训教点25个,年培训规模达1.5万人次。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优化发展环境。率先组建市政务服务中心,全市行政审批事项从年的项减少到目前的项,41个职能部门推行网上远程审批,审批时限缩短2/3。为项目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全程式”服务、“保姆式”服务、“读秒式”服务。50多项全国、全省示范试点工作先后落户宜都,使宜都成为名符其实的县域发展实验田。 四是鼓励科技创新推动内生发展。出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仅年对重大科技成果的奖励金额就达到万元以上。投资1.1亿元,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基地,创建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星火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2个,建立技术创新机构56个、科研新成果中试基地5个,形成了红霉素原料药、紫外线吸收剂、化成箔、PTC电子原件、太阳能电池等高新技术产品群。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0.9%。主持人胡市长,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就是竞争力。请问宜都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的?“ 胡志莉: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如何实现转型发展,保持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实现“百强再进位”,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就宜都来说,就是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县域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了明显提升。 一是围绕“高新、尖端”,壮大“宜都创造”。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加大产品创新、技改扩能力度,积极引导企业由做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扩展、规模化生产向集约化生产转变,提高“宜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工业产品有五个之最。建有世界最大的红霉素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紫外线吸收剂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化成箔生产基地。 二是围绕“精深、特色”,打造“宜都原产”。依托优质柑桔、粮油、茶叶、生猪养殖加工、高效农产品五大现代农业示范区,财政引导投入10多亿元,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和规模化养殖,健全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体系。农产品也拥有五个之最。建有世界最大的人工养殖鲟鱼鱼子酱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鲟鱼生产繁育基地、全国柑桔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三是围绕“著名、驰名”,叫响“宜都品牌”。制定品牌发展规划,出台扶持奖励政策,引导企业争创精品名牌。土老憨、天峡鲟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宜都蜜柑、天然富锌茶、宜都宜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楚星牌磷酸一铵成为国家名牌产品,华宜牌套筒、楚星牌磷铵等荣获湖北省著名商标,惠宜牌卫生陶瓷等25个产品成为省级名牌产品。主持人省委书记李鸿忠多次强调,“民生决定目的”,就是说,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据我所知,宜都也提出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口号。那么请问胡市长,宜都在改善民生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又有哪些成效?“ 胡志莉:是的,宜都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年财政用于民生类支出28.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一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适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均达到%,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市。二是大力繁荣文化事业。改造乡镇文化站10个,建成农家书屋个,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获评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市。三是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0所,个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成运行。四是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三化四务”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深入实施,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我市被表彰为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五是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截止年,全市“五项保险”人数达到26.9万人次,新农合参加人数28.7万人,参合率98.4%。全面提高基础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大病救助等待遇水平,年发放社保待遇1.5亿元。 此外,市政府每年安排十项惠民实事工程,解决了一大批民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是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每年解决安全饮水2万户以上,今年可实现全市所有人口安全饮水。二是大力改造农村电网。近三年来共新增及增容配电台区个,新建和改造农村低压线路公里。三是不断完善交通设施。公路通车里程突破公里,农村公路硬化率达到80%以上。全面实现村村通客车,被列为全省城乡客运一体化试点市。四是努力实现住有所居。三年来,全市完成农村危房改造户,建设保障房套,新增租赁住房补贴户。五是奋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制定10个重点贫困村三年脱贫计划,平均每村整合扶贫资金超过0万元。年,实现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增长1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增长9.9%。城乡收入差距比由年的2.62:1缩小到1.74:1。主持人环境保护是人民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请问宜都如何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胡志莉: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鸿忠书记也讲“绿色决定生死”。在经济发展当中,怎样做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呢?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一是要严格项目审批。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要求,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了项目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建设项目环保审批,提高“三同时”执行率,杜绝新的污染产生。二是要强化污染防治。这些年来,我们先后关停了小水泥9家、小造纸71家,淘汰落后陶瓷生产线12条。建成污水处理厂4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每年为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依法减免税收多万元,宜都工业园区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三是要加强环境监管。我们对全市所有医药化工企业,全面实行了污染治理工程,同时对这些企业实行了在线监测,保证这些企业按规定运行,违规排放就坚决查处。多年来,宜都COD、SO2减排幅度在全省都是领先的,宜都环保工作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第一,这其中我们也付出了艰苦努力。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提出了“四城联创”,并把争创省级环保模范城市排在第一位。去年我市环保项目投资达6.3亿元,环保投资比达11.6%。今年,我们将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开展生态村、生态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宜都。主持人通过您的描述,我们了解到,宜都近十年实现了由农业小市到工业强市、从山区穷县到全国百强的跨越,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胡市长,您认为宜都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胡志莉: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经验: 一是必须坚持发展第一,始终突出经济建设中心意识。宜都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优化发展环境不放松,一切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中心,真正做到一切力量向发展集中,一切资源向发展倾斜,在加快发展上不自满、不折腾、不懈怠,全市上下形成了发展为先、共创伟业的浓厚氛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宜都上下不退缩、不回避,而是积极在危机中捕捉机遇,一手抓高新产业发展,一手抓重点项目建设,创造了经济增速不降反增、项目建设不慢反快的奇迹。 二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宜都特色发展之路。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就必须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更新发展理念。我们围绕产业转型、项目建设、城乡统筹等重点工作,大胆探索、锐意创新,成功闯出了一条具有宜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以工促农推进城乡统筹、加快转型升级、推进富民强市和“高举跨越大旗、冲刺全国百强”、“百强再进位、全面达小康”等发展理念的提出,符合宜都发展实际,得到了全市人民的充分认同。 三是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不断提高全面协调发展水平。我们始终坚持保持均量优势与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速度与加快转型升级并举,统筹把握和协调处理经济与社会、强市与富民、城市与农村、业态与生态、整体与特色等各方面关系,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宜都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绿色化互动发展,融合发展,同步发展,就能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四是必须坚持民生为本,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我们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打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全市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得到提高,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实现了同步提升。宜都的实践证明,越是着力改善和巩固民生,经济发展就会越好;越给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就越能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五是必须坚持竞进作为,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一种只争朝夕的朝气和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营造最强的发展气场;在危机到来时,又有一种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锐气,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构筑精神区位高地。这种精神状态是宜都县域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宜都实践证明,只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始终保持敢于超越的意识,就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赶超发达县市,实现百强再进位、全面达小康、建成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宏伟目标。主持人宜都现在已经是全国百强县市,各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您对宜都的未来展望是怎样的?“ 胡志莉:未来五年,是宜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时期,也是宜都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黄金十年”。我们围绕建设全国百强县市、全面小康县市、全国文明城市和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争做全省跨越发展先行区。到年,确保生产总值突破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80亿元。一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结构更优、业态良好的经济强市。建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两个亿元产业集群,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两个亿元产业集群,新型电子、新能源两个亿元产业集群。二是推进民生型城镇化,打造城乡一体、宜居宜业的两江美城。按照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要求,突出城市特色,高水平编制城乡总体规划。到年,城镇化率达到70%,城市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5万人。三是完善现代创新格局,打造科技驱动、改革推动的智慧新城。到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全力建设智慧城市。四是加强文化建设,打造和谐包容、文脉彰显的人文名城。广泛开展全国环保模范城、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四城联创”活动。五是重视群众生活,打造祥和安定、殷实富足的幸福康城。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全市实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主持人非常感谢胡市长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节目。我们相信,只要勤劳智慧的宜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奋勇争先的优良传统,抢抓机遇,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就一定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好了,今天的访谈就到此结束了,再次感谢胡市长做客今天的访谈,谢谢您。“胡志莉:谢谢主持人,谢谢各位网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