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15个记者节。睁大眼瞧瞧,他们有木有来到你身边?要是木有,也犯不着“全城通缉”了,小编把他们全带来了,你先认识一下,美女、帅哥,小鲜肉、暖大叔,任你轻声品评,或者咋咋呼呼开涮!
别看她(他)们提着GUCCI包、竖起风衣领的模样,在小编这儿,还不照样当堂呈供!
有一种情怀,叫新闻(传媒执旗人说)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是新闻业的又一个春天,新闻记者只要勤学新技术、精耕新领域、善用新平台,就能拥有金灿灿的收获。(罗春烺)
?记录社会冷暖,勿忘民众忧乐。(范长敏)
?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和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在学习实践中提高全媒体传播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不负建设者的责任与使命。(黄昌荣)
?新闻记者永远是学生,所以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傅天好)
有一种坚守,叫新闻(资深新闻人说)
?人品立身,作品立人。记者始终在一路追随的路上。做记者不光要做聪明人,更要做智慧人,智者才能慧由心生;做新闻,不仅要用你的思维,更要用你的思想,有思想的新闻才有生命。(罗文全)
?23年的三峡日报岁月里,我已过了15个记者节。新一个节日到来,我要说:新闻人最核心的“园地”肯定是基层和现场。只有接“地气”,才有“底气”,方显“灵气”,才写得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新闻佳作。(施友谊)
?记者职业的神圣,体现在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挚爱,对事业的专业和对自我操守的把持上。(韩永强)
?熔岩奔突火浆迸,地壳崎岖路不平,胸有赤诚千度热,山原处处草青青。(文振效)
?与报纸为伍,今生无悔!与新媒体同行,平生大幸!置身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穿行在新老媒体之间,记者的舞台前所未有,责任前所未有,荣耀前所未有!(邓士德)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应该成为媒体人不懈的追求。只要你“两眼朝下看,双脚往下走”,就有取之不尽的线索,就有写不完的新闻。(田云兵)
?面对无边无界、无孔不入的信息“网潮”,记者的第一职责是采访,深入第一现场的采访,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现新信息、新思想、新声音;记者的第一目标是做自己所分管报道领域的专家,为社会提供真实准确而专业深刻的信息。因为生活才是源泉,而网络仅仅是河流。唯有如此,记者才能做生活的主人、做网络的主人,才不至于被网民“吃掉”职业生命,才会提升自己和媒体的传播力、竞争力、影响力。(柳萍)
?不断学习新知识,迎接传媒新时代!(向大洪)
?记者队伍越来越庞大,更应清楚这个职业成立的初衷。(付章良)
?面对职业挑战,坚守理想,改变自己。(金贵满)
有一种责任,叫新闻(党报新生代说)
?用心记录时代变迁,用情讲述发展故事,让时光在笔下多彩益人!(刘紫荣)
?墨香纸薄,终使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愿我们的产品更厚重,更有力!(郑广华)
?像男人一样做事,不躲不惧,勇往直前;像女人一样生活,能食柴米油盐的烟火,亦解琴棋书画的风情;像孩子一样看世界,永远怀着一颗好奇心。(翟雪莲)
?《文艺副刊》是精神家园,《都市网事》是互动平台。因为有你,我感到充实,因为有你,我感到快乐。我愿做精神家园的耕耘者,做网民博友的知心朋友。(阮仲谋)
?在这样一个传媒业转型的时代,记者不仅要成为采编领域的通才,还要成为既会写稿,又能掌握最新传播技术的通才。这种伞型的“通才观”向我们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种种挑战也注定了我们——记者,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职业。(袁雪梅)
?面对篇篇稿件、幅幅照片,默默耕耘夜夜年年。肩上有报人的重托,心中是读者的双眼。(陈程)
?作为一名新闻编辑,深知版面的新颖、内容的新奇、文风的独特,每一种小小的细节都会影响到读者的“胃口”,因而,每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是对编辑、记者的考验,时刻提醒我们:打破常规,日日创新,力争把每个版面都做到精美、耐读,给读者一份好看的报纸。(张婷婷)
?又是一年初冬了,数年前采访的废墟中的一对母子,拆迁之后他们租到房子了吗?她的双手还红肿长满冻疮吗?她年幼的孩子还用手抓着冷饭吃吗?那个我陪她聊了大半天法律知识又送她上了回长阳班车的妇女,这些年邻里关系缓和了吗?那个因我不停追问而面红耳赤的服刑人员,过了这么久心情平复了吗?如果能重来,我相信,我现在能处理得更好些。(肖敏)
?记得为何出发,记得为谁前行。(龙怡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很容易越走越“官僚”,越写越“麻木”,迷失自我,脱离群众。而记者的使命感将我们拉回到最初的地点:面对大人物不丧失自我、保持人格和尊严;与最普通的居民“打交道”时,不高高在上、忘乎所以;面对弱势群体,保持同情与关爱。不随波逐流,始终拥有勇气、良知,坚持正义。(陈璐)
?纵使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我愿用手中的笔书写人生的灿烂风华。(杨春艳)
?我认为世上最好的时光是沉溺于阅读新闻,享尽阅读和思考的快乐,忘尽人间浮华。或愤懑其中,或热血涌动,或上下求索……这是记者的使命,也是我的快乐,希望用更美好的文字,更睿智的思考,观察、记录、思考这世界并与你分享。(田东明)
?让排布精确而又凝练的字句与读者不谋而合,让每一位读者感觉自己受到阅读礼遇,一直在追赶这一目标的路上。踉跄、趔趄……渐渐不再苍白、单薄。走了一段距离,走了一些时日,在职业生涯的疾奔中猛然回首,所有的记录化作一股暖流。未来就在脚下,不忘初心,依旧对世事保持兴奋与好奇。(赵畅)
?用笔尖将阳光引进黑暗的角落,用镜头记录感人的瞬间,用报道反映百姓的疾苦欢乐。(黄翔)
?做记者的最大成功,不在于写了多少文字,或取悦了多少读者,而在于始终保持一个媒体从业者的高尚人格和自己作品的真实品格。(覃燕妮)
有一种梦想,叫新闻(职场小菜鸟说)
?从一名教师转行做一名记者,不觉间已有三年。三年的时间,我一直在品味《穆青传》中那一句:“这个人的一生都在流泪,都在寻找、都在歌唱、都在迸发。”作为一名记者,就是在流泪、寻找、歌唱和迸发中体味人生百味吧?(叶小梅)
?我相信,青春易逝,容颜易老。但只要思想年轻,笑容依然会灿烂,文字依然会新鲜。道路不易,小步徐行。未来的日子,我愿在新闻这条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成为能够寻求真理、独立思考、记录真实的媒体人。(陈曦)
?色彩填满工作,生活溢满阳光。作为报纸美术编辑,点滴色彩已化为我动力的海洋。(徐倩)
?从校园跨入新闻行当半年有余,深深体会到:会写字的人,不一定就能成为一名好记者。新闻记者,不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一名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刘玥)
?笔墨键盘记录新闻时态,斟字酌句述说社会前沿。(段露园)
?入职半年,磕磕绊绊,收获诸多。经历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编发
帮百万农民发“科技财”魔芋专家费甫华
市农科院副院长、正高职高级农艺师、首席魔芋专家费甫华,26年来无论严寒酷暑,穿行于大山沟壑,奔波在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技授艺,为宜昌及周边百万农民铺筑了一条科技致富的“康庄大道”。费甫华经过多年艰辛摸索、潜心研究,发现魔芋种植主要须防12种病害,其中5种属国内首次发现。先后完成了“魔芋抗病丰产栽培综合配套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魔芋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并成功转化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费甫华团队推出的魔芋抗病丰产栽培技术和软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多项成果已推广到湖北、重庆、四川、云南等10多个省市,推广示范面积累计多万亩,帮助百万农户增收逾30亿元。为了让更多农民脱贫致富,除魔芋外,费甫华还对水稻、大豆、蔬菜、玉米等作物病虫害防治、新品种选育及配套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推广,累计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30多项,获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登记16项,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农民心中,费甫华就是致富奔小康的“希望之星”。
照顾瘫痪男友四年不离不弃广东姑娘邱春莲
年,兴山县水月寺镇南对河村人屈定兴到深圳打工,与远在广东茂名的邱春莲在网上相识相知。年下半年,屈定兴感到双脚、双腿使不上力,邱春莲辞去在超市的工作,带着他四处求医。后经广州解放军医院确诊为脊椎瘤。随着病情不断加重,屈定兴双腿完全失去知觉,全身浮肿,神经压迫导致大小便也失禁。今年7月,邱春莲带着屈定兴去北京求医,只有38公斤的她用一把轮椅推着85公斤的男友,赶火车,坐公交,从深圳一路推到北京,然而近30万元的手术费让邱春莲束手无策,只好将屈定兴从北京带回兴山。四年来,邱春莲不离不弃照顾病重男友屈定兴,感动了水月寺的父老乡亲。
来源:三峡日报“第15个记者节特刊”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哪里好芥子气软膏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