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能源局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
《行动计划》明确到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突破一批制约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物联网建设主体和运营主体,催生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运营服务模式,导出一批赋能作用显著、综合效益优良的行业应用,构建一套健全完善的物联网标准和安全保障体系。
01
物联网是什么?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已经成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行业作为所有行业中信息化发展的洼地,面向建筑行业的产业物联网平台多缺少对建筑行业理解,尤其施工阶段的业务与需求理解,平台能力主要还是以硬件设备销售和看板展示建设为主;在实际的施工现场应用中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应用场景上也相对单一;缺乏与业务的深度融合;缺少设备管理及连接管理。
立足建筑行业,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讲,物联网的赋能将以数据管理和计算服务为主,并以数据为核心融合具体的业务应用场景,成为施工现场数字化核心抓手。
02
广联达筑联平台
广联达物联网平台-筑联平台,帮助智慧工地解决方案开发者,快速高效的开发灵活、安全、可靠的工地智能设备和应用;致力于打造符合施工企业管理特色的生态平台及企业物联网建设标准,链接供需双方,支撑企业业务应用;对上整合供应商、集成资源打造供应链体系建设;对下匹配施工项目需求,输出完整解决方案产品。
筑联平台可以分为四个层级,包括设备层、接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设备层:
设备层是平台的数据来源,施工现场的设备根据设备用途,可分为机械类、感知类等;通信协议,可分为蓝牙连接,4G连接,以太网连接等;业务场景,可分为安全,环境监测,计量设备等。
设备层的复杂性体现在设备厂家的来源不同,设备能力的差异化,设备种类的多样化。本课题施工现场物联网平台部分的研究重点在对设备的统一归类进行数字化建模,为设备接入平台做好前提准备。
接入层:
接入层是平台建设的核心能力,实现将现场的设备接入到平台。通过研究不同协议,以及不同的接入模式。最常见的物联网应用通信协议有MQTT、DDS、AMQP、XMPP、JMS、REST、CoAP;常见的通讯传输协议有以太网,Wi-Fi,RFID,NFC,ZigBee,蓝牙,2/3/4/5G。
通过开发云联网关接入,现场网关接入屏蔽各协议的差异性。云联网关接入的研究重点在于与各厂家协议的适配工作,现场网关的接入研究重点在于对现场各设备组网及通信协议的支持。
平台层:
平台层是施工现场物联网平台建设的主体,是设备接入和应用支撑的桥梁。其中主要研究内容为模型、设备、数据、安全体系的建设。
模型是数据标准的主要承载体,体现同一类设备以怎样的规则进行接入。
设备是现场实体在云端的映射,是实时数据的上行下行通道,反应施工现场真实设备的状态。数据管理与分析是平台提供的数据层能力,包含对设备数量,设备在线率,设备上行流量监控,设备健康状况监控等。
安全是平台能力建设最容易忽略但最重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安全,数据通信的安全,设备可信认证的安全研究。通过以上平台体系建设,为设备接入及应用开发提供支撑。
应用层:
应用层是平台能力整体表现的模块。通过对现场设备的归类和分析,从业务层面发挥设备数据的价值。
从人机料法环多维度考虑,可衍生出不同的应用。如劳务管理业务对闸机进出场,人员安全帽的分析;环境监测应用对天气,环境监测设备,雾炮喷淋设备的管理与分析;物资管理业务对地磅,材料标签等管理;安全业务对塔吊,门禁等设备的管理和分析。
通过平台建设,应屏蔽底层接入及处理逻辑,满足支撑不同智慧平台业务诉求。
服务范围:
广联达筑联平台将从企业物联设备应用分析、物联网标准建设、物联网平台建设、设备对接技术、施工现场应用场景落地、搭建企业生态链等多角度、全方位为企业精准赋能,聚焦施工业务应用价值,解决施工企业智慧建造面临的迫切需求与痛点,真正助力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
以物联网标准建设为例:
1)技术标准
当前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设备要求参数存在差异,数据缺乏共享和深入整合,同时国家、行业尚未出台设备技术参数标准、性能参数要求,设备自行考虑网络、计算服务器等设备,导致对于工控机、路由交换、有线无线等设备的重复投入,并可能造成冲突,制定同一类型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网络传输等标准,从而实现施工现场的同一类型智能设备参数标准统一,为后期大数据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数据标准
同一设备类型,不同品牌设备之间数据统一输入和输出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随着施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以及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被安装在施工现场,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入和输出标准,现阶段的应用只是收集了各个现场的实际数据作为展示观摩使用,并没有指导施工现场生产所用,实际没有解决现场实际需要,通过对平台数据类型、格式、接口协议、实时数据传输要求以及警整改、设备联动、设备功效、趋势分析、信息追溯的研究,解决不同设备厂商不同规则的数据传输需求。
3)交付标准
智慧工地设备种类较多,大部分供应商缺少专业的实施人员和实施标准,难以提供专业、标准的安装服务,为后续使用留下隐患,一旦应用端出现故障,导致数据传输产生错误,现场设备达不到预想的价值。
4)运维标准
当施工现场的硬件设备和软件平台成功安装部署后,后期就是对于设备整体维护稳定运行,数据准性的维护,设备与平台的传输正常进行的维护工作,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已经迫在眉睫,怎么从原来被动运维模式转换成主动运维。
5)供应链体系
施工企业传统供应链管理往往只注重供应链成本的降低或供应链流程速度的提高,而忽视供应链的全方位价值增值。建筑企业施工现场物联网建设,打造以需求和产品设计为导向的全供应链流程管理,支撑物联网平台及应用长期迭代;并以实现战略性的选择供应商、高效的采购执行过程、有效的供应商管理为建设目标。
6)生态认证
物联网设备生态认证体系建设,是基于供应链体系建设的,主要从选品类(新品类拟引入时,内部产品、市场、销售等多方共同评审价值,只导入对客户有实际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选品牌(在进行品牌供应商入围时,优先考虑资质、产品供应、服务保障能等能力,而不是选“看上去”最便宜的厂商)、选产品(实际接入产品过程中,采用科学、严格的“认证”模式,配以相应流程及软硬一体化测试验收策略,对硬件本身的质量、整体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销售合规性等方面进行规范)等三个维度实现。
03
结束语
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物联网是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手段,亦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燃机。
在政策、技术、应用、产业龙头的多方面因素推动下,正迎来黄金发展期。物联网产业链长,涉及底层元器件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完整科技链条,可挖掘机会众多。
建筑施工企业作为传统型企业,应从以下几点出发抓住发展机遇:一是注重核心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二是打造企业物联网建设标准;三是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合作。
-END-
以上文章来自广联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