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是“全国百强县(市)”,多年来民政工作在省、市名列前茅,甚至在全国也小有名气,它的地名普查工作开展的如何?能否和这些“响当当”的名号相匹配?带着一丝疑问,我随同宜昌市地名普查办督导组前往宜都一探究竟。
走进宜都市地名普查办公室,忙而有序的工作氛围扑面而来。近60平米的空间内,整整齐齐摆放着10张办公桌,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文件柜、保密柜等普查设备一应俱全,十余人正端坐于办公桌前,有的在进行文字录入,有的全神贯注翻阅书籍,有的拿着放大镜聚精会神查看地图,有的正埋头书写记录,“答答”的键盘敲击声突然让我想到一句话:“忙碌是一种执着的安静”。我的脑海中浮现一幅画面:年迈的手艺人、紧锁的眉头、专注的眼神、手腕上下翻飞、屏息观察比对,一件融合了时间和心力的精美艺术品即将问世,对!就是“工匠精神”——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对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严苛与精细
办公室内靠墙的长几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二十余盒已审核定稿的地名登记表,每一盒地名登记表的封面都打印着地名类别、行政区划名称、表格数量,右上角签署着三个不同笔迹的姓名和日期,并盖有“合格”字样的印章。随手拿起一盒细看,这是一套陆城街道办事处尾笔村的地名登记表,包含7大类地名共78份。“地名来历”、“地名含义”、“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描述”四项内容表述规范、体例统一、边界清晰,个别涉及“陆城”这一历史地名的填写项目都清楚的标注了资料来源出处,注明了源引资料的名称、作者、版次和页码,详实介绍了“陆城”的来历及演变。哦,原来“陆城”得名于三国时东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的历史故事。一旁的宜都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台传英科长介绍:这都是审核完毕达到入库标准的地名登记表,一共有多份,占宜都整个地名调查目录的3/4。
拿起这些沉甸甸的资料盒,看到一张张边缘已磨毛的纸张以及反复修改的字迹,附带粘贴的各种手写资料和复印件,我不由得心生佩服:这是普通的地名登记表吗?不!它更像是由十几位“工匠”倾尽心力打造的文字精品,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每一段话都是“文字工匠”用心打磨的结果。
执着与敬畏
在半天的督查过程中,我听到的最多的是“责任”二字。宜都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民政局副局长陈石说:“这个工作,我们还是要本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态度去做”;坐班专家赵有贵老师说:“我们现在不把每条地名的来龙去脉查清楚,子孙后代就更难查清楚了”;外业合作公司的小姑娘说:“报酬不是最主要的,我感觉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的身上都充盈着厚重的责任感和满满的正能量,在这里,“马虎”和“将就”无处遁形,“浮皮潦草”和“得过且过”渺无踪迹,有的只是对工作的执着和敬畏,对社会的责任,对自我的尊重。
乐趣和热情
我们的到来,打乱了原本安静忙碌的工作节奏,老专家们纷纷聚拢来,把同行的市普查办坐班专家肖作华团团围住,大家打开话匣,就表格审核修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罗列出来,期待着我们给出明确的答复。一旁的台科长对我说:“老专家们每天吃完中饭不休息就接着干,这段时间进度要求高,大家已经连续一个月没有休双休了,真正是‘5+2’、‘白加黑’呀,有2名专家每天自己开着私家车来普查办坐班,压根就没向我们提过油费。”正说着,一位五十多岁皮肤置黝黑的老同志走了进来,高声叫道:“老赵,老赵,看看这个表我填的行不行?”原来这是高坝洲镇青林寺村负责地名登记表“四大项”填写的廖兴远老同志,此次专程到宜都市普查办咨询。台科长一边为廖老沏茶,一边说:“这么热的天,打个电话就行了,还大老远的跑来。”廖老呵呵笑道:“那不行,电话里说不清楚,我自己亲自来问了心里才明白,完了还要赶回去,镇里还等着我上交呢。”
一旁的外业单位小姑娘也没停歇,按照“四个不”的要求仔细核对经专家审核定稿的地名登记表,确保地名类别不错、必填项目不空、文化信息不混、实体描述不乱,地名基础信息与属性信息前后一致,无逻辑错误。我问小姑娘:“这一天审下来,多累呀!”“不累,审核每一张表都是在学习,我现在都快要成半个宜都地名通了”。
时间已过正午,老专家们还在围绕一个名为“贯日垴”的居民点激烈讨论,有的认为应沿用俗称“灌日垴”作为标准名称登记,有的认为应改为“贯日垴”才更契合当地“山体遮蔽太阳”的自然现象。大家翻阅志书、电话问询、查找“一普”资料,忙得不亦乐乎。一张张兴奋的脸庞应该就是“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最好注解。
苦干加巧干
宜都地名普查工作质量高主要得益于找到了“苦干加巧干”的科学方法,即找准了路径、抓住了重点。
明析路径。在宜都,一份地名登记表至少由1人采集填写、3人审核修改、1人终审定稿才能最终达到入库验收的标准,即按照“村买、乡切、县炒”的路径进行。首先由村(社区)普查员负责采集填写、打印上报;其次由乡镇地名文化工作人员(乡土秀才)进行第一次修改并签字;接着由市普查办坐班地名文化专家完成二审签字;然后由专家组组长三审签字定稿,最后由市普查办、外业单位共同对表格的56项内容(地名基本信息与属性信息)进行全盘比对校审,完成终审并盖章确认。
抓住重点。宜都市确定陆地水系类、陆地地形类、行政区域及其他区域类、纪念地旅游景点类、居民点类五类地名信息为此次地名普查的重点内容,这五类地名信息共条,占宜都地名调查总数的75%。对这五类地名信息的采集做到“三个必须”:必须充分运用现有资料,通过对现有资料的综合比对,找出不同资料的共性与关联,甄别核实;必须实地调查验证,对信息不全不清的地名,走访座谈实地查验,充分发挥本土群众和知情人士的力量;必须组织专家学者专题论证,对于部分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后仍存有疑问的地名,集中组织专家学者专题论证,研提解决方案。目前已召开3次地名专题论证会,邀请语言、文史、方志、党史、地理、民俗等领域的专家学者30余人,审定有关地名近余个。
“秋来便有欣然处,新种莼丝已满塘”,宜都地名普查工作已进入春华秋实、春播秋收之境。5月31日省地名普查监理组对宜都地名普查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宜都在地名登记表“四大项”内容的填写上细致规范,整体工作水平较高,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借鉴。我们期待着宜都继续秉持“工匠”精神,在下一阶段的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和地名设标工作中再接再厉、再立新功!
(供稿:宜昌市地名普查办 胡玉莲)
NEJM罕见病例前交通动脉巨大动脉膝友最常见的病症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