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
首页
宜都简介
宜都地点
宜都市场
宜都要闻
宜都发展
宜都天气
宜都旅游
宜都信息

民国时期的湖北省行政区划

一、道制(-)辛亥革命后,清代各道被废除,民国二年(年)置鄂东、鄂北、鄂西3道观察使。民国三年(年)5月23日,全省改置为江汉、襄阳、荆南3道。民国十年(年)8月,裁荆南道,以宜昌等13县与襄阳道荆门等3县合置荆宜道,以恩施等7县新置施鹤道。民国十五年(年)国民革命军进入湖北后废道。江汉道民国二年(年)1月17日置武汉黄德道,旋改名鄂东道,观察道驻夏口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民国三年(年)5月23日改设。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武昌县(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辖武昌、鄂城、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山、通城、大冶、阳新、汉阳、夏口、汉川、黄陂、孝感、沔阳、黄冈、黄安、黄梅、蕲春、水、麻城、罗田、广济、安陆、随县、云梦、应山、应城29县。民国十五年(年)废。襄阳道民国二年(年)1月17日置安襄郧荆道,旋改名鄂北道,民国三年(年)5月23日改设。道尹为要缺,二等。驻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汉江南岸襄城区)。辖襄阳、钟祥、京山、潜江、天门、荆门、当阳、远安、宜城、南漳、枣阳、谷城、光化、均县、郧县、房县、竹谿、竹山、保康、郧西20县。民国十年(年)8月,荆门、当阳、远安3县划属荆宜道,辖县缩减为17县。民国十五年(年)废。荆宜道民国二年(年)1月17日置荆宜施鹤道,旋改名鄂西道,观察道驻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民国三年(年)5月23日改设荆南道。道尹为要缺,二等。驻宜昌县(今湖北省宜昌市)。辖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长阳、兴山、巴东、五峰、秭归、恩施、宣恩、建始、利川、来凤、咸丰、鹤峰20县。民国十年(年)8月改名荆宜道,驻所仍旧,辖区缩小,辖宜昌、江陵、公安、石首、监利、松滋、枝江、宜都、长阳、兴山、巴东、五峰、秭归、荆门、当阳、远安16县废。民国十五年(年)废。施鹤道民国十年(年)8月置析荆南道置。驻恩施县(今湖北省恩施市)。辖恩施、宣恩、建始、利川、来凤、咸丰、鹤峰7县。民国十六年(年)废。

湖北政区(民国初年).jpg

二、省直管县(-)清代湖北省在宣统三年(年)时,分为10府、1直隶厅及1直隶州,下辖1厅、6州、60县。民国元年(年)1月,废除府、州、厅建制,一律改县,计69县。后在省、县之间设道级政区。民国十五年(年)废除道级建制,实行省、县两级行政区。民国二十二年(年)5月置礼山县时,河南省罗山县西南部划入湖北大悟县。民国二十三年(年)3月,安徽省英山县划入湖北。至民国三十八年(年)时,湖北省共设1市(武昌市,汉口市为国民政府直辖)、70县、8行政督察区。另,汉口有时为省辖市,有时为特别市。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年)于省、县之间增设11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年)3月重划为8区。抗战期间,置鄂东、宜昌、鄂北3行署,管辖部分行政督察区,各区辖县有所变化。抗战结束后废其行署,行政督察区数目不变,唯各区辖县有所变化,武昌市直属省政府:湖北省政府直辖区民国三十五年(年)起直辖武昌市。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年)置“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第一区专署驻蒲沂县,辖蒲圻、武昌、汉阳、嘉鱼、咸宁、通城、崇阳7县。第二区专署驻大冶县,辖大冶、阳新、鄂城、通山4县。民国二十三年(年)第二区专署迁驻阳新县,4月辖大畈特别区。次年6月裁撤大畈特别区。民国二十五年(年)3月合并二区为新的“湖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蒲圻县,辖原第一区的蒲圻、咸宁、武昌、汉阳、嘉鱼、通城、崇阳7县及原第二区的大冶、鄂城、阳新、通山4县。抗战结束后,专署迁驻咸宁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大冶专区。第二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年)置“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第三区专署驻蕲春县,辖蕲春、浠水、黄梅、广济、罗田、英山6县。第四区专署驻黄安县,辖黄安、黄冈、麻城、黄陂4县。民国二十二年(年)1月第四区增领礼山县。民国二十五年(年)3月合并二区为新的“湖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黄冈县,辖原第三区的蕲春、浠水、黄梅、广济、罗田、英山6县及原第四区的黄安、黄冈、麻城、黄陂、礼山5县。抗战期间,民国二十八年(年)12月裁第二区,所辖11县由鄂东行署直辖。民国三十年(年)复置第二区,领鄂东行署直辖11县及第三区孝感县计12县,专署驻地同前。抗战结束后,孝感县复属第三区,辖县减为11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黄冈专区。第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年)置“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第五区专署驻随县,辖随县、安陆、孝感、应山、云梦、应城6县。第六区专署驻天门县,辖天门、汉川、沔阳、京山、钟祥5县。民国二十二年(年),第七区潜江县来属。民国二十五年(年)3月合并二区为新的“湖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随县,辖原第五区的随县、安陆、孝感、应山、云梦、应城6县及原第六区的钟祥、天门、京山、汉川4县。民国三十年(年)孝感县移属第二区,抗战结束后复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孝感专区。第四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年)置“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江陵县沙市,辖江陵、荆门、监利、石首、公安、枝江、松滋、潜江8县。民国二十二年(年),潜江县往属第六区。民国二十五年(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随县,辖原第七区的江陵、荆门、监利、石首、公安、枝江、松滋7县及原第六区的潜江、沔阳2县。民国三十年(年)6月,荆门县暂时拨归第五区,旋归回。民国三十三年(年),荆门县复属第五区,抗战结束复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荆州专区、沔阳专区。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年)置“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襄阳县,辖襄阳、枣阳、宜城、光化、谷城、南漳、保康7县。民国二十五年(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民国三十年(年)6月,第四区荆门县暂时拨属,旋归回。民国三十三年(年),第四区荆门县复隶,宜城县改名自忠县,辖县增为8县。抗战结束后,荆门县复归第四区,辖县减为7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襄阳专区。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年)置“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宜昌县,辖宜昌、远安、当阳、宜都、兴山、秭归、五峰、长阳8县。民国二十五年(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宜昌专区。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年)置“湖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恩施县,辖恩施、宣恩、建始、巴东、鹤峰、利川、咸丰、来凤8县。民国二十五年(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恩施专区。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一年(年)置“湖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郧县,辖郧县、均县、郧西、房县、竹山、竹谿6县。民国二十五年(年)3月改称“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地及辖县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两郧专区,属陕南行署区。

民国时期湖北省府驻地变化:武昌县-武昌市-宜昌县恩施县-武昌市-恩施县四川省万县

民国时期的湖北人口: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调查年代户数人口男性女性每户平均人口性别比例年4,,,,,,,,..年5,,,,,,,,..50年至年4,,,,,,,,..年3,,,,,,,,..15

-END-

点击此处往期精彩回顾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有效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duzx.com/ydjj/79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