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通过多种措施,将一条条古河道变成风景美丽的生态画廊。本报记者傅坚摄
长江商报消息九道河“垃圾场”变身景观河道;申家溪按时清理,防洪能力提高
编者按
让河流长期保持河清水洁、岸绿鱼游是我们实现良好生态环境的中国梦之一。
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河长制成为催生河清水绿的可行制度。前不久,湖北首批河长制试点地区之一宜都市的“一河一策”多级河长制获评全国年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而为了使全省更多水域受益,年2月初,湖北决定到年底前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制体系。
“宜都模式”取得了哪些成效?可以为全国提供什么经验?对此,长江商报记者实地踏访了宜都市的治水经验。
□本报记者徐靓丽
“治理之前河道几乎成了垃圾场,大家都不愿来,对河道进行整治并建立河长制后,如今水清了,岸绿了,这里成为老百姓消暑纳凉、戏水畅泳的好地方。”2月27日,站在宜昌宜都市枝城镇吴家渡九道河河湾处,宜都市九道河流域管理处副处长王灿向长江商报记者如是说。
据了解,年,湖北省水利厅根据中央和湖北省委深化改革部署要求,结合《湖北省水利厅深化水利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确定仙桃市、潜江市、宜昌夷陵区、宜昌宜都市为湖北省第一批省级河(段)长制试点地区。前不久,湖北省宜都市“一河一策”多级河长制获评全国年基层治水十大经验之一,成为唯一上榜的湖北典型。
对此,2月27日,长江商报记者来到宜都市,探访宜都市治水经验。记者在宜都看到,该市采取多种生态方式加固岸堤,配套植物措施,保护原有生物栖息环境,打造一条条与自然和谐的景观河流。记者沿堤漫步,只见河坝瀑布飞扬,河岸垂柳依依,河滩青草葱葱,河畔枣树成林,白墙红瓦的民居或掩翳绿色田野,或叠落幽幽青山,一条条古河道成为风景美丽的生态画廊。
昔日“垃圾场”变身景观河道
2月27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宜都市枝城镇吴家渡,河湾处一块一人多高的“宜都市河道河长制公示牌”分外显眼,公示牌左侧标明了河道名称、长度、起点、终点、责任单位、市镇村三级河道河长的姓名以及手机联系方式。记者发现,责任单位不仅仅只有水利局,发改局、住建局、环保局、旅游局、农业局等均为责任单位。
负责九道河维护工作的九道河流域管理处副处长王灿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河流维护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做到的。以九道河治理为例,原来吴家渡就是周边居民的“垃圾场”,各种生活垃圾、周边工地的建筑垃圾都随意堆在堤边,河面上垃圾等漂浮物随处可见。之后,这条河被水利部门纳入“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年动工整治,年底完工后这条16.15公里的河流大变样。
“在整治过程中,环保部门负责关闭沿线有污染的排口,城管单位清运垃圾,各级村镇管理单位说服居民不得在河堤上种菜……”王灿介绍,垃圾清理干净后整个河道断面得到拓宽,这意味着蓄洪断面扩大,河流在汛期就能够更好地应对洪水;由于沿岸居民不少,在设计时特意在河边做了步道、亲水平台,非汛期时可成为居民的休闲场所。
“我们目前维护九道河、洋溪两条河流。”王灿说,完成了整治的河流,维护工作就交到了流域管理处,平时的坡岸垃圾、河面漂浮物都是他们负责清理,发现河流有污染等情况,会根据程度和地域向村、镇、市级河长报告,由不同级别的河长来协调解决。
宜都市水利局河道堤防管理处处长蒋勤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宜都市根据辖区内河流的具体情况,将所有河流划分为九道河、大溪、渔洋河三个流域管理处,河流日常的巡查、维护都由流域管理处派人进行管理,根据河流不同河段的情况,巡查频次不一样,但均要求做到“保证河道管理范围内污水无直排、洪水无障碍、河道无垃圾、堤岸无损毁、沿岸无违建、绿化无破坏”。
“一河一策”解决主要矛盾
下午5时许,长江商报记者来到宜都市红花套镇申家溪,申家溪虽然和九道河一样河岸分明,但护坡明显较陡,植被略少,且沿河道并未修筑任何景观。
该处隶属于大溪流域管理处,该管理处处长邹吉铭说,与吴家渡不同,申家溪周边住户不多,该河流的主要功能为汛期调蓄洪水。申家溪源于附近的山中,是标准的溪水,暴雨后水位会迅速上涨。在年开始的改造中,申家溪注重蓄洪功能,主要进行了垃圾清理、拓宽河道。
蒋勤介绍,通过九道河和申家溪的情况,就能很明显地说明宜都市为何提出河流治理要“一河一策”。同样是河流,可能这条河主要问题是水质不好,而另一条河流主要问题是河岸环境差,还有一条河可能是防洪效果不好,那么针对不同问题就要采取不同的办法。可能也有河流存在多个问题,但最主要的问题应该只有一个,解决了“主要矛盾”,这条河流的其他问题也会随之很好地得到解决。
蒋勤介绍,宜都市内的中小河流里,有不少存在乱种、乱建、乱倒等管理问题,在治理过程中他们主要通过与其他部门协调来解决,比如说服河岸周边居民不要在河堤上养殖等。宜都市清江段水质不好,他们就根据全省工作安排,进行“三网拆除”工作,清理网箱、清理养殖业,取缔了这些水质就慢慢上来了。对于一些防洪力度不够的中小河流,则更多地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整治,让河流的断面得到拓宽,达到调蓄洪水的标准。
“河长重在协调各部门工作”
“把河流治理好不是我们一个部门能做好的,需要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在蒋勤看来,河长制重在各个部门把协调工作做到位,处理问题能够群策群力。蒋勤说,一条河如果只涉及到一个村子,那么这个村子肯定能把这条河管好,因为村干部能够协调处理这个村子所有的事。如果涉及到两个、多个村子,那么大家各自管好段内的事,协调的工作就交给镇上处理;同理,几个镇子共管的河流,协调不了的事就交给宜都市,大河长做的就是协调工作。
宜都市水利局副局长尤斌斌对长江商报记者说,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中小河流治理一条河一条河地进行落实。“治理好一条河,就移交一条河到管理处。”尤斌斌说,把一条沿岸都是垃圾、坡岸没有维护好的河流交给村子、镇子,无论是管理还是整治难度都很大,通过水利部门的项目来整体整治,能够更快地达到工程要求。但整治过后如果没有人维护,很快又会恢复脏乱差,所以宜都市根据地域等实际情况,将条5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规划成3个流域管理处进行整治后的后期维护。
尤斌斌介绍,九道河、洋溪等河流维护的效果很明显。“垃圾有人清理,村民们便不再把垃圾丢到河边。”尤斌斌说,保护河流需要有全民参与意识,他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村民们在河边丢垃圾的现象正在逐年减少,他们希望通过管理让大家保护河流的意识都能得到提高。而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将工作做到位同样也对保护河流起了很大作用,农业部门主导的“三网拆除”杜绝了网箱养殖对水质的污染;交通部门主导的码头整治减少了码头脏乱差的景象;住建等多个部门联合打造的“美丽乡村”让村民逐渐养成不乱扔垃圾的习惯,也减少了河道、岸坡的垃圾;水利部门主导的“中小河流整治”又直接对河道进行了有效拓宽、清淤。所有人的参与,才能让河流的情况越来越好。
湖北治水升级今年将推行河湖长制
实行河长制后,宜昌夷陵区黄柏河更显得风景怡人。本报记者傅坚摄
长江商报消息将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制体系,覆盖全省条河流和个湖泊
□本报记者徐靓丽
除了湖北省第一批河长制试点地区潜江25条市管河渠、仙桃22条市管河渠、宜昌市夷陵区32条河流、宜昌宜都市境内28条河流实施河长制外,未担负试点任务的恩施条、宜昌条(含夷陵、宜都)、十堰36条河流,也全部实施了河长制。随着这些河流水质慢慢改善,水生态环境也逐步修复。
湖北省水利厅的数据显示,截至年底,湖北有条河(渠)流实施了河长制。为了使全省更多水域受益,年底,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出台后,年2月初,湖北省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到年底前全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制体系,覆盖到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条河流和列入省政府保护名录的个湖泊。
治理后的黄柏河
未再发生大面积水华
2月28日,长江商报记者来到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下游的河心公园,由于是工作日,在公园内游玩的市民较少,公园内水面清澈,岸边均有人行步道。在宜昌市土生土长的的士司机彭师傅告诉记者,宜昌就是他心中的宜居之地,山美水美环境好。
宜昌市河道堤防建设管理处主任向清炳介绍,黄柏河河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在宜昌市境内流域面积为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97.8%。河流分东、西两条支流。东支发源于夷陵区黑良山,河长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西支发源于夷陵区的曹家山,河长78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东、西二支在夷陵区的黄花镇两河口处汇合为干流后注入长江,干流长32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年5月,黄柏河流域内的天福庙、玄庙观水库相继发生大面积水华,当年9月,宜昌市政府启动黄柏河东支流域及官庄水库水源地综合整治工作,远安县、夷陵区政府积极行动,市县两级环保、国土、水利、安监、农业、住建等部门通力协作。年成立宜昌市黄柏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综合执法局,经过湖北省政府授权在黄柏河流域集中行使水利、环保、农业、海事等部门与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有关的行政执法权。对流域内65家磷矿企业、个矿洞、68处矿井废水排污口、61处生活污水排污口进行详细核查和定位统计,年拆除了天福庙神龙河库汊违规构筑物一处、制止了西北口水库核心区养猪场的建设和规模化养鸭项目的实施、协调雾渡河镇政府就西北口水库渔业寄养箱问题开展调查并提出处理方案;及时干预制止了走马岭磷矿涉河违法建设项目,下达停工整改执法文书,督促企业依法依规办理审批手续。
年开始,国家先后投资万元用于黄柏河东支流域水资源保护建设,建成隔离防护网米,各类宣传、警示牌35块,垃圾回收站6座,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材料在天福庙水库开展PGPR原位生物修复、亲水离子底泥固化、生态浮岛净化、底泥清淤等水体末端治理工程。经过多方努力,黄柏河流域内4座水库水质再未发生大面积水华,全年干支流河道水质达标率由年的88.57%上升到年的96.91%。流域主要水库西北口水库水质达标率已经连续两年为%。
宜昌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和宜都市在一线维护河流的王灿、邹吉铭感触一样,向清炳告诉长江商报记者,治理好一条河流需要多个部门联动管理。夷陵区在试点工作中,最先提出“三级河长制”,将河长制延伸到了村,在制度体系的建设上相对完善。
以前,河道治理归水利部门管,河岸污染归环保部门管,岸边乱搭乱建归城管部门管,河道内的清淤打捞又归环卫部门管,河归河、岸归岸,有时只是小问题,最后却容易变成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对于横溪河流域下堡坪九山村段河长王传胜这样负责村、段的基层河长来说,“河”、“岸”分离的管理模式让他们发现了问题也不知道该“往哪儿报”。
进行河长制试点的夷陵区还成立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区政府领导担任“一把手”河长,河长不仅要管好“水”,更要管好“岸”。实行“河”“岸”共治,全区水利、住建、城管、环保、园林、市政、环卫等部门河里河岸一道管,河流为“线”环境为“面”,以“线”带“面”推动全域生态环境保护。
宜昌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从水环境改变呈现的效果来看,在各级河长与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宜昌市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纳入年湖北省地表水考核的9个断面,有8个已稳定达标,未稳定达标断面的水质也明显好转;纳入湖北省跨界断面考核的7个断面均达到考核要求。
向清炳介绍,河长制工作无论是夷陵区的试点还是宜都市的试点,都凸显出党政主导、多部门联动的重要性,河长所处的级别越高,越是需要协调多方力量来解决河流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争端。宜都市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宜都市对河流治理采用项目整治的方式,将不同部门(如水利、园林、交通等)涉河经费进行整合,集合各方资金对河流进行综合整治,整治完成后交由流域管理处进行巡查、保洁、违法查处等工作,整治后的维护工作也很到位。
向清炳表示,按照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行河长制工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宜昌市将进一步修改完善河长制管理制度体系,扎实推进河湖生态保护,落实水生态文明建设。
今年底湖北将建成四级河湖长制体系
湖北省水利厅2月上旬宣布,到年底前,湖北省将建成四级河湖长制体系,覆盖全省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条河流和列入湖北省政府保护名录的个湖泊。经过3至5年的努力,全省入河湖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河湖水环境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基本达标,黑臭河、黑臭湖基本清除,河湖面积不萎缩、功能不退化,人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河流管护目标为,主要河流水生态明显改善。到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75%以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5%以上;长江干流水质优良比例达到%,汉江干流水质总体稳定在Ⅱ类,长江、汉江支流纳入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3%以上,其他河流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提高5%以上;重要河道管理范围内可绿化面积绿化率达到95%;完成河道管护空间划定和水域岸线登记工作。
湖泊管护目标为,确保列入湖北省政府湖泊保护名录的个湖泊数量不减少,面积不萎缩,形态稳定;确保水质不恶化,城中湖水质Ⅲ类以下的提升一个水质等级。
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显示,湖北省委书记任第一总河湖长,省长任总河湖长,分管副省长任副总河湖长。跨市(州)重要河流、重要湖泊由省委和省政府负责同志分别担任河湖长。各河湖所在市、县、乡分级分段设立河湖长,由同级党委、政府负责同志担任。河湖管理与保护列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统一纳入湖北省委、省政府对省直部门和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河湖长制考核结果与省级财政“以奖代补”资金、干部实绩和任用挂钩,对成绩突出的河湖长予以通报表扬,对考核结果优秀的地区在河湖管护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予以优先考虑、重点倾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