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中考考点全部安装空调
(通讯员谢雪梅刘武)“太好了,我们可以在一片清凉中迎接中考了。”6月24日下午,高坝洲中学四间中考考室的八台空调全部安装到位,让今年即将参加中考的九年级考生兴奋不已。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市中考较往年推迟一个月举行,九年级学子将在酷暑中迎接人生第一次大考。为保证考生安心学习与考试,市教育局拨付专项资金近四十万元,用于学校“清凉考场”建设,为每间考室安装两台空调。同时,全市各乡镇(街道)政府也将主动伸出援手,为学校“清凉教室”建设助力,积极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
据悉,6月底我市14个考点的75个中考考场和87个会考考场将全部完成“清凉考场”建设,全市参加中考的考生将拥有凉爽、舒适的考场环境。
从贫困村到示范村
宜都大溪村的美丽逆袭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雷巍巍通讯员朱灿义许文婕)大溪村四面环山,地形狭长,占地面积31.2平方公里,是宜都市红花套镇版图面积最大的行政村。
6月17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驱车沿着一条柏油公路蜿蜒前行,两侧山峦起伏,满目葱茏;车到大溪村委会,豁然开朗——一个白墙黛瓦、颇具江南风情的恬静村庄展现在我们眼前。
“3年前这里还是省级贫困村,如今已变成远近闻名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村党总支书记陈长红乐呵呵地介绍。
大溪村是怎样实现了美丽“逆袭”的呢?
人甩掉贫困帽
大溪村山大人稀,产业基础一度十分薄弱。“过去,全村户、人,其中贫困户就有43户、人。”村党总支书记陈长红说。
58岁的林毓森是五组村民,曾住在大山深处,距离村委会约15公里。“路难行,车难进,人难出”,林毓森介绍,毛竹和柑橘是当地的主导产业,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在泥土里抠钱,忙忙碌碌一整年,收入却微乎其微。年,林毓森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年10月,林毓森一家三口搬进村里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走出大山,林家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走进林毓森的新家,记者看到屋里的设施与城里的家庭没两样——二室一厅的房子宽敞明亮,平板电视、电冰箱等一应俱全,摩托车直接开到家门口。
搬得出,能就业,收入还稳定。林毓森算账:他在村里的渔业养殖基地上班,每月收入元;妻子在村里做保洁,每月收入元;家里4亩土地流转费每年元,参与分红元,光伏补贴每年元……“我一个人的工资都赶上了过去全家的收入。”他咧着嘴笑了。
年,和林毓森一样,大溪村位贫困户全部摘掉贫困帽。
脱了贫,还要加强巩固。在村委会的墙上,挂着“大溪村年脱贫攻坚作战图”,几个村民的姓名后分别标注着红、蓝、黑三色圆点。陈长红解释,红色代表预警,指即将返贫;黑色代表一般,还需巩固;蓝色,代表完全通过。今年疫情防控期间,村民邹庆华因不能外出务工而亮起返贫“红灯”,村里及时组织他参加技能培训。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邹庆华顺利找到工作,收入涨了一大截。
灵芝撑开幸福伞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大山里能干啥,曾让大溪村委会一帮人颇费思量。“大山就是靠山,发展产业还得靠大山。”最后,他们达成一致意见。
年9月,大溪村注册成立宜都裕农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大溪鲟谷上侧及龙洞湾流转35亩土地。在对口帮扶单位的帮助指导下,合作社建设50个标准大棚,种植羊肚菌。合作社负责人方秉华介绍,该基地年产羊肚菌干货公斤,年收入约15万元。每年为贫困户人均增加务工收入1.5万元,贫困户每年可参与分红2万元。
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方秉华说,羊肚菌每年种一季,3月底采收完毕,此后大棚闲置长达8个月,“土地闲一时,人就闲一年。”如何增加土地利用率、让农民增收?去年,经人介绍,合作社从当地一家菌业研发企业采购10万株灵芝苗试种,获得成功。
6月17日,习习凉风中,记者来到位于半山腰的一处大棚,一垄垄灵芝长势正旺,朵朵镶着金边,犹如撑开的小伞。技术管理负责人邹圣桥介绍,基地种植的灵芝每年可采割3次。除作中药材入药外,合作社还发展灵芝盆景种植,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
目前,大溪村灵芝种植面积达12亩,预计年销售收入80万元。该镇还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推广灵芝产品,拓宽市场销路,逐渐打出知名度。
做足山水文章
小桥、流水、人家……群山环抱的大溪村,恬静秀丽,犹如世外桃源。年9月,该村入选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典型示范村名单。
沿着潺潺的小溪回溯,来到大溪水库。站在双曲拱坝坝顶,万顷碧波环绕绵绵青山,野鸟戏水,游人泛舟,美不胜收。“来到大溪村,整个人都安静下来了。”游客王斌赞不绝口。
陈长红介绍,今年,湖北多地解封后,宜昌等地的游客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大溪村呼吸新鲜空气,宽阔的柏油马路上车流不断。布满鹅卵石的河滩上,游客们烧烤、游戏,欢声笑语在山间回荡。
“绿水青山是村里最大资本,绝不能端着金饭碗讨饭吃,要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陈长红说,过去,村里基础设施条件差,游客进不来,投资商不愿来。如今,他们已做好准备迎接新的发展。记者行走大溪村,道路四通八达,生态停车场已建成,可供游客自驾车和旅游大巴车停靠。
红花套镇提出,结合大溪村独特地理优势,以自然山水风光为主色调,利用大溪水库及流域湿地环境,集休闲游览、户外运动于一体,建设一条“路在林中,房在园中,四季有花,月月有彩”的生态走廊。
“这些天,不少人上门考察项目,已有投资意向。”采访即将结束时,陈长红兴奋地透露。
宜都民俗:蚕桑沿革
栽桑养蚕是宜都的传统,宜都丝也颇负盛名。
民国初年冯家林子、渣坪垸子就有很多户养蚕,少的养一簾子,多的养几张蚕种。年前,农民皆习惯于房前屋后,田边地角植桑,当时全境有桑树约余亩,品种为白桑、鸡爪桑等,年产蚕茧1万余斤。年后,桑蚕生产比较兴旺,年大力推广嫁接桑、改良蚕,当年新植大叶桑8万余株,养蚕张,产蚕茧1.82万斤。年以后,由于连续自然灾害,桑蚕减产,再加上60年代末抓以粮为纲,种了桑,丢了粮,农民说种(伤)哒,搞(残)哒,种桑养蚕受到了严重挫折。宜都建规模桑园始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红花套的蔡冲村、高坝洲的皓光村、五眼泉的汉阳坪村、枝城镇的赤溪河村、黎家坪的水井坪村、王家畈乡的小河村、毛湖淌乡的白玉垴村等地相继发展了一批桑园。年全市桑园面积达到亩,养蚕种张,总产蚕茧15.65万斤。后因鲜茧收购价格波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毁桑或失管,桑园面积有所减少。90年代初由于市场行情好转,全市又出现了一个发展高蜂,到年桑园面积达到历史最高,为亩,养蚕种突破0张,产鲜茧吨。后又遇行情下跌,养蚕业萎缩。因此全市桑蚕生产呈现几起几落。
本市桑树品种以嫁接湖桑为主,桑园分布在清江、渔洋河下游两岸的柏子堰、皓光、天平山、鸡头山、汉阳坪、袁家榜、凤凰山、刘家嘴等村,其它地方只有少量零星栽培。
本市鲜茧收购长期由市外贸公司独家经营,该公司下设有多处茧灶。到二十世纪末,部分产茧村开始兴办鲜茧收烘站,逐步形成阳新公司(下设鸡头山、柏子堰茧站),皓光、天平山和袁家榜村鲜茧收烘站。
年,高坝洲镇皓光村兴办绪的缫丝厂一家,开工生产后承包给浙江省桐乡市一私人业主经营,后又转包给远安茧丝绸公司,年停产。
在宜都找工作找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