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期的地图
⒈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内府舆图》康熙五十六年至五十七年(公元—年)绘制成了《皇舆全览图》。当时的原稿现在已不知去向了,目前见到的是它的铜版和木版雕印本。
从这两种版本的实物看,《皇舆全览图》是一套统一绘制的分幅全国地图集,采用的经纬线都是斜交直线的梯形投影法,以经过北京的经线为本初子午线,按1:—1:的比例尺绘制。图幅的范围西止新疆哈密,东至黑龙江口,北至北纬55度(比所测最北的经纬点更北),即哈密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清朝疆域。全国由28个分幅图拼接而成:东北地区五幅,蒙古三幅,关内各省15幅,黄河上游一幅,长江上游一幅,雅鲁藏布江流域一幅,哈密以东一幅,高丽一幅。哈密以西及西藏尚未绘入。西藏本来有一幅康熙五十年(公元年)命驻藏大臣派人绘成的地图,但因不符合图集的要求而无法编入。以后的铜版本补入了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和胜住测绘的地图。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年),《皇舆全览图》被雕成铜版,这个版本中西藏、蒙古、东北等地都用满文注记、康熙六十年(公元年)又刻成木版,图上的文字全部改用汉字。这两种版本以后又被多次摹绘、刻印和重印。
《乾隆内府舆图》,又名《乾隆十三排图》,是在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域图志》、《钦定皇舆西域图志》等反映哈密以西地区的测绘成果而绘制的,完成的时间说法不一,大致在乾隆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间(公元—年)。
《乾隆内府舆图》也是采用经纬线斜交的梯形投影法绘制的,图中以每五个纬度为一排,共13排,因此又被称为“乾隆十三排图”。该图的范围比《皇舆全览图》几乎扩大了一倍,但东北和内地部分与《皇舆全览图》基本相同,所增的主要是新疆哈密以西。
与康熙《皇舆全览图》一样,《乾隆内府舆图》也是以实测成果为制图依据,并采用经纬度绘制的,因而内容相当详细准确,不仅为后人留下了18世纪宝贵的地理资料,还可供我们与此后的地理状况作比较,进行地理环境变迁的研究。
上图为民国时期出版的皇舆全览图
⒉中国历史地图集大成之作——杨守敬《历代舆地图》
杨守敬(公元—年),字惺吾,晚年别署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幼年习商,成年后曾从商,同治元年(公元年)24岁时中举人,但此后一直名落孙山。光绪六年至十年(公元—年)任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随员期间,致力于搜集国内已散失的古籍。
杨守敬在20岁时对地理学发生兴趣,后与邓承修共同编撰《历代沿革险要图》,此后又与饶敦秩修订,于光绪五年(公元年)刊行。光绪末年,杨守敬在门人熊会贞的协助下,对《历代沿革险要图》再次作了修改补充,编绘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自光绪三十年起陆续刊行:
光绪三十年(公元年):前汉地图
光绪三十二年:春秋地图,《历代沿革险要图自序》
光绪三十三年:三国地图
宣统元年(公元年):战国、秦、西汉、西晋、东晋、刘宋、萧齐、隋地图
宣统二年:明地图、北魏、两魏地图
宣统三年:十六国、梁、陈、北齐、北周、唐、五代、宋、辽、金、元地图
这套图简称为《历代舆地图》,共线装34册,上起春秋,下迄明代,全部采用古今对照,朱墨套印,凡见于《左传》、《战国策》和各部正史《地理志》中的地名,基本上都已编绘入图,比以往任何一种历史地图集都要详细丰富。此外,由于该图采用
胡林翼的《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所以也比以前的历史地图更精确。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不愧为中国历史地图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和里程碑,直到20世纪50年代都还没有哪一种历史地图集足以取代它。
上图为胡林翼绘制的《大清一统舆图》
中国古代地图测绘史告诉了我们什么
为什么中国的地图测绘史会有如此辉煌的篇章呢?地图测绘不可能孤立地得到发展,它既需要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基础,也需要有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条件。所以,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出现过长期的辉煌绝不是偶然的。
就科学技术方面的条件而言,中国的先民早就具有相当丰富的天文知识,也掌握了较高的数学运算技能,制造出了实用的测量工具。从周公测绘今洛阳一带地形的文献记载看,大约年前人们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测量技术,可以在数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实施,并将结果绘制成地图。早期的《兆域图》和《放马滩地图》证明,到战国后期的公元前4世纪,具有专门测绘技术的人员已经可以在复杂的地形条件下进行测量并绘制成比较精确的地图,在小范围内的测量已经相当精确。稍后的《马王堆汉墓地图》更证明了,在近年前,地图测绘学家已有可能对数百平方公里的复杂地形进行测绘并制成地图。
当然,地图测绘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相关的条件。根据文献记载,帛、绢等纺织品曾经是纸出现以前主要的绘图用品,这当然是以细密、平整、牢固的纺织品问世为前提的。而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更使地图测绘的成果得到可靠的保存、流传和普及。
在分裂割据的状态下,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可能会刺激对地图的需求,促进地形图和军事地图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毕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分裂割据政权的范围有限,一般不可能到别国去进行测绘,所以能够通过测绘之称的地图只限于不大的范围。相反,在疆域辽阔的统一王朝,由于国力强盛,政令通达,直接和间接统治的范围广大,才有可能进行全国范围的地理测量或地图测绘。
地图的发达离不开文化的发达,这也是中国古代地图测绘能长期位居世界前列的重要前提。正是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才使地理著作和地图作为珍贵遗产的一部分,历经天灾人祸的劫难,薪传火续,绵绵不绝。
然而,尽管中国曾经拥有诸多世界纪录,但这些高水平的成果往往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在当时根本没有引起注意,只是到了近代才被研究者重新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轻视科学技术、墨守成规的负面影响,使文人看不起测绘技术,将地图的作用局限于学习历史的辅助手段,也使已经掌握的先进技术得不到推广。
在农业时代相对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经济和先进的文化,使中国人长期陶醉于“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轻视外国的经验,而且不注意境外的地理知识,更不积极对外开拓,因此多次与唾手可得的地理知识和制图学成就失之交臂,甚至已经学到手的先进经验也没有继承下来。
在我们回顾中国地图测绘的历史时,固然应该感到自豪,但更应该深思。
(资料来源:《中国测绘》)
肠胃不好肠胃炎不能吃什么nbsp注意羊水穿刺你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