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
首页
宜都简介
宜都地点
宜都市场
宜都要闻
宜都发展
宜都天气
宜都旅游
宜都信息

今日宜都宜都四化同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三峡晚报讯)宜都市以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市为契机,紧紧围绕“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这一主题,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产业化推动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亿元,增长14.4%;实现财政收入37.1亿元,增长43.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亿元,增长48.1%;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突破2.1万元、1.1万元,增长14%。

潘家湾:全力打造绿色幸福乡村

科学规划:一张图管控

规划是龙头,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前提,宜都市把科学规划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立足点,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

完善城乡一体空间布局。将宜都市规划为“1个主城区,2个新城区,5个特色镇(乡),个中心村,个基层居民点”,形成“”城乡空间体系。目前,中心城区面积由年的8平方公里拓展到38.7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年的41%提高到年的57.25%。工业着力打造红花套物流、高坝洲物流加工、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枝城物流及重工业“六大组团”。农业重点发展优质柑桔示范区,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区,优质粮油示范区,高效茶叶示范区,生猪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示范区“五大片区”。

加快推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努力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水平适度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区域和不同社会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统一、标准的一致和水平的均衡。按照“共建共享、适度超前、完善功能”的要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功能,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建成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

创新机制:激活发展正能量

宜都市创新机制,从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入手,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创新,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营大户等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让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兴业,让农民到城镇、进企业落户就业,实现土地要素资本化,促进农村生产资料与工商资本、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0多万亩,其中规模经营面积3万多亩,亩平纯收益2元以上。

细化完善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分类供给实施意见、考核评价办法、财政投入制度、队伍建设和管理等65项具体规章制度,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实现了“四个有”: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标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队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防止农村基础设施重建轻管,有效解决已建成设施持久发挥作用的问题,制定了《宜都市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和维护长效机制改革试验实施方案》及水利设施、道路设施、文体设施改革具体实施办法,形成“1+3”方案体系。全面启动全市改革工作,全市个村签订管护合同份,其中水利设施份、道路设施份、文体设施份,明确管护责任人个,树立管护责任牌块,运行管护水平明显提升。

优化转型:构筑新型产业支撑

按照“精一壮二活三”的思路,强化三次产业的内在联系,以新型工业发展带动一、三产业发展,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

以高新产业为抓手,壮大工业经济。全力培育壮大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光伏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生产要素向高新产业集中,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支撑全市经济跨越发展。已形成产值过亿主产业集群1个,过亿产业集群1个,过亿产业集群3个。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亿元;规模工业企业达到家,新增高新企业4家达到19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亿元。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要求和“果茶建板块、畜牧建小区、加工建园区”发展思路,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现代农业建设初见成效,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4.8亿元,形成35万亩优质柑桔、9万亩高效茶叶、85万头生猪的生产规模和人平2亩高效经济林、出栏3头生猪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清江绿色产业园成为国家农业产业话示范基地,一批本土精品走出宜都,走向全国。

以低碳环保为突破口,发展第三产业。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把旅游业作为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重要产业,加快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大力发展以城乡商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城乡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商业化水平快速提升。

基础延伸:打通最后一公里

宜都按照“城乡空间融合、功能分区互补、基础设施共享”的思路,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衔接互补、联网共享,形成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实施城乡一体的交通网、供水网、供电网、信息网、市场网建设,在全市建成公里一级路,3公里水泥路,实现乡乡通一级路、村村通水泥路、户户通晴雨路,村村通客车;大力实施改水工程,安全饮水覆盖面达到%;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电网改造,推进电话、电视、互联网联网共享、便捷高效的城乡基础设施网基本形成。

实施陆城、枝城、红花“三镇联动”战略,着力建设城市新区,形成红花—枝城30公里沿江城镇带。目前,中心城区面积由年的8平方公里拓展到38.7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年的41%提高到年的61%。结合迁村腾地、项目拆迁、城中村改造、产业培育、环境整治,建设农民新区,引导农民向城镇、向农民新区集聚。聂家河镇被表彰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红花套镇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潘家湾乡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模式在全国推广,同时已建成红春民俗文化村、解放农民公寓、枝城西湖春天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农民新区,重点镇、中心村的带动辐射效应不断增强。坚持工业化、城镇化、生态产业化并重发展,实施“建设生态宜都行动”,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全域公园化。

建设生态水城,实施大江大河水系绿化,长江沿岸绿化面积达到84公顷,清江沿岸绿化面积达到42公顷。推广“拆墙透绿、破硬建绿、见缝插绿、垂直增绿”等做法,主干道沿街单位90%以上实施透绿,主干道路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形成一路一景的路带景观。对小城镇、中心村、居民点开展环境整治,不断渗透地方文化,打造各具风格特色的“绿色幸福村”。依托柑桔、茶叶等支柱产业,实施“四个打造”、“一个改造”:打造10万亩优质柑桔示范区、5万亩高效茶叶示范区、万亩优质粮油示范区、万亩高效农产品示范区;对现有畜牧养殖和水产养殖区进行改造。

管理创新:推进农村信息化

以“社会管理创新年”为载体,在实现中心城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把工作重心向农村倾斜,全面拓展城乡一体、全域覆盖的信息化高速通道,搭建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着力提升社会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全市网上服务窗口办结率98%,网上信箱受理件。在线咨询件,监督投诉件。农民工通过网上求职招聘平台成功就业多人,群众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各项便民服务。

市乡两级政府投资1万元启动“信息下乡、光纤通村”工程,新建光纤“高速路”公里,全面整合部门网络与信息资源,将电子政务专网延伸到村和社区。实现市、乡、村三级联网,打造全域覆盖、功能齐全、联通共享信息支撑体系。依托电子政务专网,搭建“宜都市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通过与部门业务处理系统对接,逐步形成村级前台受理、部门后台办理、村级前台办理回复相统一的工作机制。同时将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信息系统纳入平台之中,基层矛盾纠纷由“周排查”跟进为“日排查”,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市乡两级投入多万元,按照每村一名窗口服务员、一间办公室、一台专用电脑、一套信息查询触摸设备、一幅电子显示大屏、一部信息采集移动终端、一个统一标识的“七个一”建设标准,将村级便民服务站整体提升为信息化综合服务站。实现“网有服务站、格有服务员、户有衔接点”的网格管理格局和“推行电子村务、集成电子学务、拓展电子商务、优化电子服务”的智慧乡村服务管理格局。









































请问白癜风起初症状是什么样的啊
白癜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如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duzx.com/ydsc/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