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宜都市红花套镇,有一个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自愿者杨培新:高高的身材,黑黑的脸庞,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因为皮肤黝黑,村民习惯喊他“杨黑子”;又因为组织了一个红白事乐队,人们常常称他“杨团长”。
从年开始,融入百户千家,当初的家庭乐队、今天已晋升为传媒公司;当年的小打小闹、如今已嬗变成家喻户晓。扎根乡土22年,农民艺人杨培新摸爬滚打“千户飞歌”唱出一片艳阳天。
天资聪明,琴棋书画“多面手”
“打小就蛮聪明,琴棋书画是一看就懂,吹拉弹唱是一学就会,当年就是看上了他这一点,才毫不犹豫地跟着他。”说起丈夫的聪明,出生中国谜语村青林寺、53岁的妻子廖宙远一脸自豪。
上世纪70年代,杨培新从“宜都三中”高中毕业,正赶上当时的宜都县调集红花套、古老背等几个公社的数千民工,修建以抗旱、防洪为主要功能的大溪水库。为鼓舞农民工的干劲,区里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杨培新歌唱得好,二胡、笛子、手风琴门门在行,很快就成为宣传队一致公认的“主角”。
80年代初分田到户,杨培新在红花套集镇上租了一间小屋,专门照相、刻印章、写艺术字,由于会修电器,懂电路,后来还一度转行修过摩托车。
杨培新的高中老师,退休干部、红花套镇原宣传委员陈祥新现在仍十分欣赏得意门生的艺术才华:“那几年,镇政府、镇直单位的各种会务标语,几乎都是找杨培新写的!”
偶然启迪,家庭乐队“尖尖角”
年夏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杨培新在宜都市枝城镇街上看见一个吉他歌手以每首10块钱的价格点唱歌曲,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歌手轻松赚到元小费。
杨培新深受启发,组建一个“农民艺术团”的念头在他脑海萌生,他的想法很快得到红花套镇分管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年初,镇里出资1万多资金购回各种乐器,“红花套影视艺术团”挂牌开张。
营运一年,“红花套影视艺术团”因为管理矛盾而解体。杨培新和他爱人、两个弟弟一起拉起了一个由键盘手、鼓手、吉他手、贝司手、男女歌手组成的“家庭式乐队”。从年开始,杨培新带着自己的歌舞团,开始活跃于乡村农户婚丧嫁娶现场。
“那时候,就只有唱歌,没其他演出内容。客人点一首歌现场给10块钱,一场能收多块,把我们高兴得不得了。”
实践中,服务对象不断提出一些要求促使其改进。不能光唱,就请人舞蹈;后来又增加了小品表演、双簧、魔术、戏曲、讲故事……演出的种类越来越多,演出人员还是团里这些人,队员边演出边学习,常常是“现学现卖”。
紧贴观众,摸爬滚打“高大尚”
3月12日,6台喷有“宜昌黑仔文化传媒”彩色字体的车辆,有序停放在红花套村四组杨培新的三层楼房前。除了自己家里堆满的演出器材,杨培新还在集镇租了6间房子,专门存放演出设备,他开心告诉笔者:“都是这些年陆续买的,总价值多万了。”
杨培新回忆:6年开始,他们完全跳出了点歌模式,每场演出费突破了0元。演出收入也由最初的三四百元,到现在最普通一场块,最豪华的也有一场2万多总费用,可以从早上10点一直演到凌晨12点,热闹体面,双方接纳。
年,杨培新使用的是“红花套影视艺术团”;5年突出品牌改为“宜都市黑仔歌舞团”;今年初注册成立“宜昌黑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年来,杨培新的演出足迹遍及宜都、枝江、长阳、五峰、兴山、秭归、夷陵区、猇亭区等,甚至辐射到了湖南省的一些乡镇。
现在的“黑仔传媒公司”专门设立了两个大型排练室,尤其注重流行新歌曲,若观众要听电视或网络新歌,演员不会,回来后就安排加班加点演练,直至能够娴熟登台献唱。只要客户需要,杨培新还去宜昌请专业演员,甚至专程赴武汉请演员助阵。
弘扬时代新风。他们增加了仪仗队和铜管乐演出,对婚庆礼中新郎父亲戴高帽、涂花脸等乡俗,改为戴博士帽、着唐装服。
树高千尺,知恩图报“桑植情”
杨培新常说,如果没有红花套镇委政府的帮扶和父老乡亲的厚爱,他绝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势头。
积极服从镇委政府安排,他抽调精干成员参加了一些文艺汇演活动:宜都“春之声”首届文艺调演中《创业之歌》,、连续两年市秧歌舞比赛,1年表演故事《龙灯情》,8年宜都新农村文艺调演《红花套的汉子》,9年宜昌市第四届文化艺术节情景舞蹈《我们的村庄》,分别获得特等奖、二等奖、表演奖,《龙灯情》载入了《宜昌文艺家辞典》。
多次代表所在村委会参加了该镇《劳动者之光》、《庆九九重阳》、《民间文艺团体汇报》、《庆祝建国60周年》等大型文艺演出。每年免费到敬老院慰问演出,春节免费为乡亲们文艺拜年,遇有政府大型户外会议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主动提供音响设备。
作者:邹祖国
北京治疗白癜风疼吗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