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
何宗海
湖北省是中国长江流域中部的一个内陆省份。因其地处洞庭湖以北而得名。春秋时为楚国鄂王封地,别称鄂。帝尧时为樊国。夏时为古三苗之地。殷商时为鄂国。春秋时期属楚国,西部为楚文化发源地,东部大部分被沼泽覆盖,是历史上著名的云梦泽。战国时为鄂邑。秦代大部属南郡,西北、北、西南各一部分属汉中、南阳、长沙、黔中和九江郡。西汉大部属荆州刺史部。东汉置南郡、南阳郡、江夏郡以及汉中郡、庐江郡等。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年),在樊口设樊山戍,翌年4月,自公安迁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县,分江夏立武昌郡;吴大帝黄龙元年(年)4月,孙权称帝,筑坛祭天,9月迁都建业,武昌为吴陪都。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年,吴天纪4年)3月,吴亡,三国归晋,分武昌县复置鄂县,武昌仍为郡治,属荆州;惠帝元康元年(年),武昌郡属江州。南朝宋孝建元年(年),武昌郡领武昌、阳新、鄂3县,属郢州,州治夏口。南朝梁中大通4年(年),分郢州置北新州,州治武昌。南朝陈永定元年(年),武昌郡仍属郢州,领武昌、鄂、西陵3县。隋初,撤消侨置州、郡、县;文帝开皇9年(年),江夏郡曾一度改称鄂州,治江夏,后来鄂州又成为治所;炀帝大业3年(年),又行恢复,除西北部分和东部一隅外,绝大部分属荆州,改鄂州为江夏郡,分武昌县西境置城塘县,同属江夏郡,9年(年),废城塘县并入武昌县。唐初(-年),全国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西部为山南东道,东部为淮南道,东南部为江南西道,西南部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并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随州、均州、房州、峡州、复州、全州和蕲州、安州、黄州以及沔州等15州。后设山南东道节度使、荆南节度使、武昌节度使,分领各州;玄宗天宝14年(年),韩仲卿(韩愈之父)任武昌县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李白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五代十国时期,境内的襄、均、房、随、郢、复、安7州属于五代,黄、蕲、鄂3州初属吴,后属南唐;黄、蕲2州复又归后周。江陵地区的南平国(-年)建都江陵,据荆、归、峡3州;施州属蜀。宋代(-年)在中部设荆湖北路,始有湖北地名;北部设京西南路,有随、金、房、均、郢诸州和襄阳府以及光化军等;东部约以长江为界,北部属淮南西路,有蕲、黄2州;南部属江西南路,为兴国军;西部的施州属夔州路;鄂西南为羁縻州。此时,由于北方金兵入侵,战乱不止,大批人口南迁,逐渐繁荣,带来北方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技术,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元代,在全国设3个中书省、11个行中书省;属湖广行中书省(治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有武昌路、兴国路、汉阳路、与归州;长江以北属河南行省,有襄阳路、黄州路、蕲州路、中兴路、峡州路和安陆府、沔阳府及荆门州;西北部一隅属陕西行省,西部夔州路、羁縻州属四川行省。明初属湖广行省,后分全国为13个布政使司,属湖广布政使司(治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神宗万历元年(年),始建武昌石城。清初仍沿用明制;圣祖康熙3年(年),分湖广左、右2布政使司,6年(年),左司改为湖北省。[1]
晚清的湖北省所辖区域,东界安徽省,东南毗江西省,南邻湖南省,西连四川省,西北通陕西省,北与河南省接壤。省会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全省辖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安陆、襄阳、郧阳、宜昌、施南、荆州共10府;荆门1直隶州;鹤峰1直隶厅;兴国、沔阳、蕲、随、场、归共6散州;夏口1散厅;共辖60县。
武昌府
地处湖北省东南部。三国时属吴国;魏文帝黄初2年(年),东吴政权从南京迁都到鄂县,改地名为武昌,取“以武而昌”之意,8年后,即吴大帝黄龙元年(年)4月,孙权称帝,在南郊筑坛祭天,9月还都建业,武昌为吴陪都。当时吴国共有3个郡,武昌郡是其中之一,后改为江夏郡,治所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管辖范围包括湖北长江以南的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的九江、瑞昌等市县。隋炀帝大业2年(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顺宗永贞元年(年),将鄂岳观察使改为武昌军节度使,治所在鄂州(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宋代属鄂州,苏轼《前赤壁赋》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的武昌,是指今湖北省鄂州市。元代,设置湖广行省,其辖区大体包括今日湖北南部及湖南、广西和贵州的大部,广东的部分地区;世祖至元18年(年),湖广行省治所由潭州迁至鄂州,并设鄂州路,管辖湖广行省的北部边缘地区。大德5年(年),改鄂州路为武昌路,下辖7县。武昌路和湖广行省的治所均设于江夏县(今湖北省武昌区)。明改湖广行省为湖广布政司,辖今两湖及黔东。改武昌路为武昌府,辖江夏、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城、兴国州(今湖北省阳新县)、大冶、通山共1州9县。湖广布政司、武昌府及江夏县的治所均设于武昌,故称“湖广会城”。清代,武昌仍为湖广会城;圣祖康熙3年(年),改湖广布政司为湖北布政司和湖南布政司,各设巡抚管理军事、行政,两巡抚之上再设湖广总督。湖北布政司下辖武昌、汉阳、黄州、德安、荆州、襄阳、郧阳、施南等8府,督、司、府治均在武昌。[2]
省会所在地。府治江夏(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辖区北部隔江与汉阳、黄州2府相望,自富池口(今湖北省阳新县富池镇)至清江口(今湖北省赤壁市赤壁镇)沿江南岸均属本府所辖,东南邻江西省九江、南昌2府,西南与湖南省岳阳府接壤。下辖:江夏(县治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嘉鱼(今湖北省嘉鱼县)、武昌(县治今湖北省鄂州市)、蒲圻(县治在今湖北省赤壁市)、咸宁(县治在今湖北省咸宁市区)、崇阳(今湖北省崇阳县)、通城(今湖北省通城县)、大冶(今湖北省大冶市)、通山(今湖北省通山县)共9县;兴国(今湖北省阳新县)1散州。
汉阳府
地处湖北省中部偏东。殷周时(前11世纪——前年),属豫州,春秋战国时属楚,后期属安陆石阳县。秦昭王29年(前年)置南郡,属南郡。汉高帝年间,置江夏郡,属荆州。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置沌阳县,后改为安陆县,属荆州江夏郡。三国时置石阳县,前属吴后入魏。晋武帝太康元年(年),改石阳为曲阳县,后置沌阳县;怀帝永嘉元年(年),沌阳县迁治临嶂山(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城头山),属江夏郡。隋文帝开皇9年(年),沌阳县属沔州(后更名为复州),17年(年),沌阳县改称汉津县;炀帝大业2年(年),改汉津为汉阳。唐高祖武德4年(年),属沔州汉阳郡,县治郡治州治由蔡甸临嶂山迁到鲁山(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龟山西南);玄宗天宝元年(年),沔州改称汉阳郡,仍治汉阳;肃宗乾元元年(年),复为沔州;敬宗宝历2年(年)废沔州,汉阳县改隶鄂州。五代十国时,先后属吴和南唐,仍隶鄂州。后周显德5年(年),属汉阳军,军治汉阳城。宋初,属荆湖北路汉阳军;神宗熙宁4年(年),废汉阳军,属荆湖北路鄂州;哲宗元祐元年(年),复置汉阳军。元代改汉阳军为汉阳府,隶属湖广行中书省。明太祖洪武9年(年),撤汉阳府,属湖北布政使司武昌府,13年(年),恢复汉阳府。清德宗光绪25年(年),将汉口镇与汉阳县分治,改汉口镇为夏口厅。[3]
府治汉阳(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辖区东界黄州府,西连德安、安陆2府,东南与武昌府隔江相望,西南邻荆州府,北与河南省汝宁府接壤。下辖:汉阳(县治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汉川(今湖北省汉川市大松湖东南畔)、孝感(县治在今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黄陂(县治在今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共4县;沔阳(州治在今湖北省仙桃市沔城回族镇)1散州;夏口(厅治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区西)1散厅。
黄州府
地处湖北省东部。夏商时代,禹“封皋陶之后于英六”(《史记·夏本纪》,“英”即英山,“六”即六安)。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代先分属南郡和九江郡,后属衡山郡。汉高帝4年(前年),属淮南国;武帝元狩2年(前年),分衡山郡及南郡共14县置江夏郡,驻西陵(今湖北省新洲县城附近),分属江夏郡和庐江郡。东汉光武帝建武23年(47年),立蕲春侯国,传3世,复为蕲春县;献帝建安13年(年),分江夏郡置蕲春郡。三国时,分属魏弋阳郡和吴蕲春郡。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年),撤销蕲春郡,属武昌郡,翌年,寻阳县划属庐江郡,西陵、邾县、蕲春县改属弋阳郡;怀帝永嘉3年(年),先后将西陵、邾、蕲春等县划属西阳国(都址系今河南省光山县)。东晋成帝咸康4年(年),境内侨置豫州,西阳郡沿属豫州;孝武帝太元3年(年),在九江王英布旧城置南新蔡郡(今黄梅西南),两郡并治。南朝宋分西阳郡置建宁左郡(今湖北省麻城市西南);孝武帝孝建元年(年),西阳郡划属郢州,大明8年(年),南新蔡郡改属江州。隋文帝开皇5年(年),分设黄州、蕲州总管府,分属两府,9年(年),改两府为两州,18年(年),改南安县为黄冈县,齐昌县为蕲春县,新蔡县为黄梅县,梁安县为木兰县,信安县为麻城县;炀帝大业3年(年),又将两州改为两郡,黄州改为永安郡;蕲州改为蕲春郡,仍为两郡并治。唐高祖武德3年(年),永安郡改为黄州,置总管府,4年(年),改蕲春郡为蕲州,7年(年),改为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年),撤销都督府;玄宗天宝元年(年),改黄州为齐安郡,蕲州为蕲春郡;肃宗乾元元年(年),复改两郡为两州,属淮南道。五代时,黄、蕲2州先后属杨吴、南唐和后周。宋神宗熙宁5年(年),属淮南西路。南宋理宗景定3年(年),蕲州治所迁至今蕲州;度宗咸淳6年(年),分蕲水县置英山县。元代改两州为两路,各设总管府;世祖至元15年(1年),英山划属六安州,18年(年),在黄州设黄蕲州宣慰司,23年(年),撤销宣慰司,直属湖广行省,29年(年),改属淮西道,翌年(年),又改属河南江北行省。明太祖洪武元年(年),改黄州路、蕲州路为黄州府、蕲州府,同属湖广行省,9年(年),降蕲州府为州,与黄州府同属湖广布政司,不久改属河南行省,11年(1年),蕲州属黄州府管辖,自此以后蕲州与黄州合二为一,24年(年),黄州府仍划属湖广布政司;世宗嘉靖42年(年),置黄安县。到此,黄州府辖有黄冈、麻城、黄陂、黄安、蕲水、罗田、广济、黄梅8县和蕲州。清代沿袭明制;圣祖康熙3年(年),属湖北布政司;世宗雍正7年(年),黄陂县划属汉阳府。[4]
府治黄冈(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辖区东界安徽省安庆府及六安直隶州,西连汉阳府,西南与武昌府隔江相望,南邻江西省九江府孔垅(今湖北省黄梅县孔垅镇),北与河南省光州直隶州及汝宁府接壤。下辖:黄冈(县治在今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黄安(今湖北省红安县)、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罗田(今湖北省罗田县)、麻城(今湖北省麻城市)、广济(县治在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共7县;蕲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1散州。
德安府
地处湖北省东北部。夏、商时代属古荆州。周为郧子国。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代为南郡之地。汉高帝6年(前年),分南郡置江夏郡,安陆为江夏郡属县,时安陆县包括安陆、云梦、应城3县及汉川、孝感、黄陂、汉阳等县之各一部分。三国初期先属吴,后属魏,隶江夏郡。西晋惠帝永兴3年(年),析安陆东境置滠阳县(今黄陂地);东晋析沙羡、安陆两县地复置沌阳县(今汉川县南),两晋均为江夏郡治。南北朝时,先后隶郢州、司州、南司州,至陈宣帝太建12年(年),改安陆郡置南司州,安陆为属县。隋文帝开皇3年(年),置郧州总管府,14年(年),废郧州总管府,仍置安陆郡,治安陆,安陆为属县;炀帝大业2年(年),改京池县为吉阳县,不久省入安陆县。唐高祖武德4年(年),改安陆郡为安州,置总管府,7年(年),改为大都督府;太宗贞观元年(年),安州隶淮南道,3年(年),罢都督府;玄宗开元年间(-),安陆仍置都督府,天宝元年(年),改安州为安陆郡,置都督府;肃宗乾元元年(年),复为安州都督府;德宗贞元3年(年),安州隶山南东道。五代后梁,置宣威军节度使。后唐更名安远军节度使。后晋又罢军为防御州,后又复为安远军。后汉仍为安远军。后周太祖显德元年(年),复罢军为防御州。宋太祖建隆元年(年),复置安远军节度使,隶荆湖南北路;徽宗宣和元年(年),升州为府,于安陆置德安府,领安陆、应城、孝感、应山、云梦5县。南宋高宗建炎4年(年),为德安府汉阳镇抚使治所,绍兴3年(年),德安府仍隶荆湖北路,治安陆;度宗咸淳7年(年),德安府迁治汉阳城头山,安陆县治随之侨置。元世祖至元13年(年),安陆仍为德安府治,隶荆湖北道宣慰司,15年(1年),析应山县隶随州,府安陆、孝感、应城、云梦共4县,州领随、应山共2县,18年(年)罢宣慰司,德安府直隶鄂州行省,30年(年)改隶黄州路,后复隶湖北道宣慰司。明太祖洪武元年(年),仍为德安府,隶湖广行省,9年(年),降府为州,隶黄州府,13(年)复升为府,治安陆,隶湖广布政使司武昌道,24年(年),改属河南布政使司,后还属湖广布政使司;神宗万历36年(年),隶荆西道。清圣祖康熙3年(年),属湖北布政使司,隶汉黄德道。[5]
府治安陆(在今湖北省安陆市区)。辖区东南界汉阳府,西连襄阳府,西南邻安陆府,北与河南省南阳、汝宁2府接壤。下辖: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云梦(今湖北省云梦县)、应城(今湖北省应城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共4县;随州(州治在今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1散州。
安陆府
地处湖北省中部。春秋战国时期,为楚别邑,称郊郢,系楚国陪都。秦属属南郡。西汉初置县。郊郢为郢县,属南郡18县之一。新莽改郢县为郢亭。三国时属吴,称石城。晋置竟陵郡,治石城,为郡治。南朝置苌寿县,治石壬。西魏改苌寿为长寿。北周立石城郡于郢,置郢州治长寿。隋废郢州,改石城郡为竟陵郡,治长寿。唐代置郢州,治长寿。元代升郢州为安陆府,治长寿,隶河南行省。元末废长寿县。明太祖洪武3年(年),复立长寿县,仍隶安陆府,9年(年),降安陆府为安陆州,省县入州,属湖广布政使司;世宗嘉靖10年(年),御置承天府,是当时全国三大直辖府之一,盛极一时;因嘉靖皇帝生养发迹于此,御赐县名为“钟祥”,以其龙飞之地取“钟聚祥瑞”之意而赐名;升安陆州为承天府,钟祥之名自此始。承天府仍辖属湖广布政使司,分隶荆西道。清世祖顺治3年(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仍治钟祥;圣祖康熙3年(年),隶湖北布政使司,10年(年),分隶荆南道;世宗雍正13年(年),改隶安襄郧荆道。[6]
府治钟祥(在今湖北省钟祥市区)。辖区东界汉阳府,西连荆门直隶州,南邻荆州府,东北毗德安府,西北与襄阳府接壤。下辖:钟祥(今湖北省钟祥市)、京山(今湖北省京山县)、潜江(今湖北省潜江市)、天门(今湖北省天门市)共4县。
襄阳府
地处湖北省北部。周朝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国设置县、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秦代以汉水为界,北属南阳郡,郡治宛,南属南郡,郡治江陵。西汉属荆州刺史部。东汉光武帝时改南阳郡之舂陵县为章陵县,又析蔡阳县置襄乡县;献帝初平元年(年),荆州刺史刘表徙治襄阳,建安13年(年),曹操取荆州,分南郡编县以北及南阳郡山都县始置襄阳郡;又割南阳郡西界立南乡郡。三国时分属魏荆州襄阳、南阳、南乡、义阳、新城5郡。西晋时分属荆州襄阳、义阳、随郡、顺阳、南郡、新城6郡。晋惠帝年间(~年),分襄阳郡、义阳郡、南阳郡6县地新立新野郡;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大批涌入,在境内先后侨置的州郡有:雍州及京兆郡,扶风郡,始平郡;司州及河南郡,北河南郡,广平郡;秦州、杨州义成郡等。南北朝宋文帝元嘉26年(年),割荆州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5郡为雍州,侨郡县仍寄寓各郡;孝武帝大明年间(~年),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侨郡县遂有实土,统一归属雍州,后分属雍、司、梁3州;齐仍属雍、司、梁3州;梁时境内分属6州,共置29郡、67县;西魏恭帝元年(年),置襄州、蔡州、昌州、唐州、州、随州、顺州、土州共8州28郡45县;北周时置襄、蔡、昌、唐、随、顺、土7州,共领22郡、37县。隋文帝开皇3年(年),罢郡,以州统县;炀帝大业3年(年),又改州为郡,以郡统县。唐太宗时属山南道;玄宗时分属山南东道之襄、隋2州,共置10县。五代时沿唐制。襄州在唐末、后梁之际曾改名忠义军,旋复旧名;隋州唐城县后梁、后晋曾改名汉东县,后复旧名。宋代境内属京西南路,共置10县,分属襄阳府、随州、光化军。元代境内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设置有襄阳路、随州(属德安府),共置7县;世祖至元19年(年),襄阳路领2州6县。明代置襄阳府,领1州7县。清代初属湖广布政司;圣祖康熙3年(年),改属湖北布政司(后改省),州县建置沿明制。[7]
府治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辖区东界德安府,西连郧阳府,南邻安陆府及荆门直隶州,西南毗宜昌府,北与河南省南阳府接壤。下辖:襄阳(县治在今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市)、南漳(今湖北省南漳县)、枣阳(今湖北省枣阳市)、谷城(今湖北省谷城县)、光化(县治在今湖北省老河口市光化办事处)共6县;均州(州治在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区)1散州。
郧阳府
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故称麇国。夏时,为豫州之西域。商代属庸国。西周时属周疆域。春秋时,楚灭麇国。秦代属益州汉中郡。汉置长利、锡2县,属汉中郡。东汉光武帝建武6年(公元30年),长利并入锡县,仍属汉中郡。三国时,属魏兴郡。晋武帝太康4年(年),复置长利县,5年(年),改长利县为郧乡县,属魏兴郡,隶荆州,以治所附近郧关得名,又传因位郧山之南得名。南朝,属梁州魏兴郡。齐时,分魏兴郡东境属上庸,郡北境置齐兴郡,又分郧乡县置齐兴县,为齐兴郡治,属梁州。隋改广福县为安福县,与郧乡县同属豫州淅阳郡。唐高祖武德元年(年),置南丰州,8年(年),南丰州废,郧乡、堵阳、安福属均州;太宗贞观2年(年),省堵阳、安福2县入郧乡,并省长利入郧乡,废均州,以郧乡县属淅州,8年(年),废淅州复置均州;玄宗天宝元年(年),改均州为武当郡;肃宗乾元元年(年),复为均州,隶山南东道。五代时属均州。宋代,属京西南路均州武当郡。元世祖至元14年(年),郧乡县改郧县,属襄阳府均州。明太祖洪武元年(年),复置上津县;宪宗成化12年(年),升为郧阳府,在郧县南门保置郧西县(即唐时长利县故地),属湖广布政使司。清圣祖康熙3年(年),分湖广布政使司为湖北布政使司等,属湖北布政使司。[8]
府治郧(在今湖北省郧县)。辖区东界襄阳府,西及西北连陕西省兴安府及商周直隶州,南邻宜昌府,西南通四川省夔州府,东北与河南省南阳府接壤。下辖:郧(今湖北省郧县)、房(今湖北省房县)、竹山(今湖北省竹山县)、竹溪(今湖北省竹溪县)、保康(今湖北省保康县)、郧西(今湖北省郧西县)共6县。
宜昌府
地处湖北省西部偏南。夏、商、周时称夷陵,为古荆州地。秦始皇26年(前年),楚顷襄王21年(前年),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始皇26年(前年)改夷陵置巫县,大部分地域属南郡。汉承秦制,属荆州南郡。东汉建安13年(年),改夷陵为临江郡,15年(年),又改临江郡为宜都郡。三国时,吴黄武元年(年),改为西陵郡,也称宜都郡。晋太康年间(-年),改为夷陵县。东晋分夷陵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之间)另置宜昌县,寓意在于祈福分境置县宜于国运昌盛,宜昌之名始于此。南北朝宋、齐沿晋制;梁改为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改为峡州。隋炀帝大业3年(年),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4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初,改为陕州,属山南东道;玄宗天宝初又改为夷陵郡;肃宗乾元元年(年),复改为陕州,仍属山南东道。五代时,为南平国。北宋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元丰年间(~年),改陕为峡。元世祖至元17年(1年),升峡州为峡州路,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太祖洪武9年(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4年(),夷陵州隶属荆州府,5年(年),改夷陵为彝陵;雍正13年(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5县及归州、鹤峰2州,隶属荆宜施道;光绪2年(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9]
府治东湖(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区)。辖区东界荆门直隶州及荆州府,西连施南府及四川省夔州府,南邻湖南省永顺府及澧州直隶州,北依郧阳府,西北与襄阳府接壤。下辖:东湖(县治在今湖北省宜昌市区)、长杨(今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兴山(今湖北省兴山县)、巴东(今湖北省巴东县)、长乐(县治在今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乐坪镇)共5县;归(州治在今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1散州。
鹤峰直隶厅
地处湖北省宜和昌府西南部。系宜昌府所辖直隶厅。古称柘溪、容美,又称容阳。战国属巫郡,秦属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南北朝称溇水蛮,宋代称施中蛮,元代属四川,明清归湖广。元顺帝至正10年(年),设立四川容米峒军民总督府。明太祖洪武5年(年),改置容美长官司,7年(年),再改为容美宣慰司;成祖永乐4年(年),复置宣抚司;思宗崇祯13年(年),再改宣慰司。清世祖雍正年间,朝廷对西南诸土司实行“改土归流”政策,12年(年),始将容美土司分设1州1县,即鹤峰州和五峰县,隶属宜昌府,结束了田氏世袭年(年至年,即唐元和元年至清雍正13年)的统治;德宗光绪30年(4年),鹤峰州升直隶厅,隶属湖北布政司施鹤道。[10]
厅治鹤峰(在今湖北省鹤峰县城)。所辖地域大致与今鹤峰县相当。
施南府
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南北朝宋、齐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梁属信陵郡;北周属秭归郡、邺州军屯郡、清江郡。隋属巴东、清江等郡。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清初沿明制;世祖雍正6年(年),裁施州卫,设施县;13年(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宣恩、来凤、咸丰、利川共5县;高祖乾隆元年(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11]
府治恩施(在今湖北省恩施市区)。辖区东界宜昌府,西连四川省酉阳直隶州和石砫直隶厅,北连四川省夔州府,东南与湖南省永顺府接壤。下辖:恩施(今湖北省恩施市)、宣恩(今湖北省宣恩县)、建始(今湖北省建始县)、利川(今湖北省利川市)、来凤(今湖北省来凤县)、咸丰(今湖北省咸丰县)共6县。
荆州府
地处湖北省南部。荆州之名源于《尚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为古九洲之一。春秋战国时属楚。楚文王元年(前年),楚国迁都于郢(今纪南城),都郢余年。秦昭襄王29年(前年),秦将白起拔郢,分郢置南郡、江陵县。汉高帝5年(前年),置南郡,分江陵县置郢县;武帝元封5年(前年),设立荆州刺史部;章帝元和2年(85年),复为南郡。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分荆州,后归吴,为吴荆州治所。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年),在境内设云中、九原、定襄、宕渠、广牧、新丰6个侨县,并设新兴郡统辖;自穆帝永和8年(年)起,荆州治所定治江陵,江陵城由此又称荆州城。南北朝时期,齐和帝中兴元年(年),齐在江陵建都,史称西齐;梁元帝元年(年),萧绎即帝位于江陵,3年(年),西魏发兵入江陵,元帝降而被杀,国除,西魏设江陵总管府监督。翌年(年),在江陵境内置华陵县;后又在华陵县南置鄀州,同时置云泽县。后周时改华陵县为紫陵县。隋文帝开皇2年(年),罢总管府,7年(年),并后梁,又置江陵总管,废新兴郡;11年(年),省安兴县入广牧县,仁寿初复称安兴县;炀帝大业元年(年),将鄀州及云泽县并入紫陵,又省定襄并入安兴。北朝时,齐和帝、梁元帝、后梁、萧铣皆以荆州为国都。唐初,设荆州大都督府,废紫陵县入江陵;太宗贞观17年(年),省安兴县入江陵;肃宗至德年间之后,置荆南节度使,上元元年(年),升荆州为江陵府,建为南都。五代十国时为荆南国都(或称南平国)。宋代为荆湖北路。元代为中兴路。清代为荆州府;圣祖康熙22年(年),于江陵置湖北驻防将军府。[12]
府治江陵(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城)。辖区东界汉阳府,西连宜昌府,南邻湖南省岳阳府及澧州直隶州,北与安陆府及荆门直隶州接壤。下辖: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石首(今湖北省石首市)、监利(今湖北省监利县)、松滋(今湖北省松滋市)、枝江(县治在今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宜都(县治在今湖北省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共7县。
荆门直隶州
地处湖北省中部。夏商时属荆州。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秦昭襄王29年(前年),于楚郢都设南郡,属南郡。西汉初置编县,景帝时期(前-前年),置当阳县,仍属南郡。三国时属吴。西晋沿吴制。东晋置武宁郡。南朝宋初沿晋制;明帝泰始年间改长宁郡为永宁郡;北周置平州。隋文帝开皇7年(年),改平州为玉州;9年(年),废玉州复置当阳县;11年(年),废长林入长宁县,18年(年),复改长宁为长林县,属南郡。唐初属荆州,改当阳为基州;德宗贞元21年(年),析长林县置荆门县,废当阳县入荆门县,属南郡江陵府。唐末,又改荆门县为长林县。五代时期属荆南国;后晋高祖天福5年(年),设荆门军,领长林县,后军废;后周废乐乡县,南境入长林县。宋太祖开宝5年(年),复置荆门军,领当阳、长林2县,属荆湖北路;神宗熙宁6年(年),废军,划长林、当阳2县属江陵府;哲宗元佑3年(年),复置荆门军,仍领县长林、当阳。元世祖至元14年(年),升荆门军为荆门府,属河南行省;文宗天历年间(-年),降府为州,属荆湖北道宣慰司。明太祖洪武9年(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属荆州府;13年(年),升荆门县为荆门州;世宗嘉靖10年(年),改属承天府。清世祖顺治3年(年),改承天府为安陆府,荆门州仍领当阳县,属安陆府;高宗乾隆56年(年),升荆门州为直隶州,属湖北布政使。[13]
州治荆门(在今湖北省荆门市区)。辖区东界安陆府,西连宜昌府,南邻荆州府,北与襄阳府接壤。下辖: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市)、远安(今湖北省远安县)共2县。
注释:
[1]据《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湖北省地方志》等“湖北省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2]据《武昌区志》、范定强:《关于武昌的历史沿革与城邑文化》等“武昌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3]据《东西湖区档案信息网》:《汉阳府志》等“汉阳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4]据《黄冈市人民政府网》等“黄州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5]据《安陆市人民政府网》等“德安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6]据《行政区划网》等“安陆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7]据《襄樊市人民政府网》等“襄阳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8]据《湖北·郧县网》等“郧阳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9]据《中国·宜昌网》等“宜昌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0]据《鹤峰网》等“鹤峰直隶厅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1]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新华网湖北频道》等“施南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2]据《中国长江网》等“荆州府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13]据《中国·荆门网》等“荆门直隶州历史沿革”及相关资料综合整理。
根据何宗海先生的《晚清中国行政区划纲目》整理。
温馨提示:《浩瀚的历史画卷》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