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
首页
宜都简介
宜都地点
宜都市场
宜都要闻
宜都发展
宜都天气
宜都旅游
宜都信息

宜昌各县市地名由来,你造吗

宜昌

宜昌素有“三峡门户”、“川鄂咽喉”之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曾是“楚之西塞”,一度为国之边陲,多“蛮夷”聚居,加之东晋夷陵县西陵峡黄牛岩至黑岩子一带是险峻地带,故祈求“宜于国运昌盛”之意,因而得名宜昌。

宜昌古称夷陵、彝陵。据《史记.楚世家》载:“(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

宜昌之名始见于东晋。东晋永宁元年(年),分夷道县(今宜都市)西境(在长江南岸的黄牛岩至黑岩子间)、佷山县(今长阳县)之地设宜昌县,与夷陵、夷道、佷山同属宜都郡。清雍正十三年(年),置宜昌府,并置东湖县。年,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年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年改为宜昌专区辖市。年复为省辖市。年,宜昌地市合并。宜昌辖三市(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五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五区(夷陵区、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

西陵区

以境内西陵山得名。西陵山面临长江,东面和南面为黄柏河环绕,属巫山,面积1平方千米,最高点海拔米,又称古夷山。辖6街道1乡:西陵街道、学院街道、云集街道、西坝街道、葛洲坝街道、夜明珠街道、窑湾乡。

伍家岗区

原为荒郊岗地,民国时期伍姓人迁此成集而得名。那时,这里荒草丛生,坟包遍野,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解放之初,伍家岗上虽然新添一些人家,但仍然十分冷落。一九五一年汉宜公路全线修复通车后,有来了一些商贩、农民,这里逐步兴旺起来。年后相继建工厂,与市区连为一体。辖4街道1乡:万寿桥街道、大公桥街道、宝塔河街道、伍家岗街道、伍家乡。

点军区

以境内点军坡得名,位于宜昌市城区长江南岸,面积.7平方千米。相传三国时,刘备进川,留关羽镇守荆襄,张飞作为后盾驻扎夷陵。当时,东吴、北魏均觊觎荆襄,关云长为解后顾之忧来夷陵巡防。他问张飞夷陵驻扎的人马有多少,张飞为了不让关羽担心,故意将四千人马说成两万,关羽不信,他知道大队人马已随刘备进川,张飞只有四千人马左右,所以他要亲自点军核实。第二天,张飞选择此地让关羽点军,并让其四千人马围绕此坡走了五转,于是,四千人马变成两万。这样,关羽才放心地离去。后来,人们就把此地叫点军坡了。军碑立于点军坡顶南侧,碑高厘米,宽厘米,厚20厘米。为清光绪乙酉岁(年)纪念三国名将关羽在此点军宜昌总镇罗缙绅所立。辖1街道2镇2乡:点军街道、桥边镇、艾家镇、土城乡、联棚乡。

桥边镇

传昔集镇形成于桥头,名大桥边。后简为今名。

土城乡

原称土城寺。因四面山形似城,昔建有寺庙,故名。后简为今名。

猇亭区

“猇”据许慎《说文解字》云:“虎鸣也。”意为虎吼声。“亭”则为古代行政区划,十里为一亭。故猇亭为老虎出没的地方。猇亭,始得名于三国时期,刘备伐吴“兵于夷道猇亭”,即此建有一造形优美的小亭,亭椽柱上雕成既象虎又象犬兽形,是为猇,即名为猇亭。辖3街道:云池街道、虎牙街道、古老背街道。

夷陵区

“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夷陵区地处渝鄂交界区域,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有“三峡门户”之称。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坐落在区内,三峡工程坝址在夷陵区三斗坪镇,宜昌市夷陵区既是三峡工程坝区,也是三峡库区首区。辖1街道8镇3乡:小溪塔街道、樟村坪镇雾渡河镇、分乡镇、太平溪镇、三斗坪镇、乐天溪、镇龙泉镇、鸦鹊岭镇、下堡坪乡、黄花乡邓村乡。

小溪塔

原名晓曦塔,清曾名新兴铺。年县驻地迁此置城关镇。年改今名。

三斗坪镇

传昔有人以三斗米作资本开店,故名。年置镇。

雾渡河镇

因雾渡河得名。年置镇。

樟村坪镇

因多樟树得名。年置镇。

太平溪镇

因镇东溪河入江处地势平坦,故名。后演绎为今名。年置镇。

乐天溪镇

唐代诗人白居易(白乐天)在此泊舟溪口而得名。年置镇。

分乡镇

原名枫橡场,后演绎为今名。年置镇。

鸦鹊岭镇

传清建有梅林寺,常有鸦鹊飞来,故名。年置镇。

下堡坪乡

因四面高山环绕,集镇沿河分布似城堡,故名。

规划中的三峡新区

三斗坪镇、乐天溪镇、太平溪镇和三峡坝区。

宜都市

宜都县原名夷道。据清康熙版《宜都县志》载,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置县,县名夷道。宜都地名的含义一说是宜都地理位置重要,“宜于建都”。认为宜都地处楚蜀咽喉,当荆益要冲,古称楚之西塞、西楚门户,乃兵家必争之古战场。一说是“宜都”是由“夷城”、“夷都”演变而来。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宜都古称夷道,原名枝城市,年6月更名为宜都市。现辖2乡(潘家湾土家族乡,王畈乡)、7镇(枝城镇,松木坪镇,红花套镇,高坝洲镇,姚点镇,五眼泉镇,聂家河镇)、1街道办事处(陆城街道)2管委会(松宜矿区、工业园区)。

当阳市

当阳历史悠久。古为权国,战国时秦始建当阳县,属南郡,建县距今有多年历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旅游资源主要分为三大类:一是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以关公文化旅游资源为主(关陵、三国文化园、长坂坡、坝陵桥、显圣处等);二是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天下丛林四绝”之一的玉泉寺等);三是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玉泉山、百宝寨风景区、月亮河旅游度假区等)。全市辖7个镇(淯溪镇、河溶镇、王店镇、半月镇、草埠湖镇、两河镇、庙前镇),3个办事处(玉阳街道、坝陵街道、玉泉街道)。

枝江市

枝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境内问安镇关庙山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表明,早在年前已有原始农业、牧业生产,并形成了原始的社会部落。

春秋罗国地,楚称丹阳,秦为南郡地。汉初置枝江县。据清顾祖禹编写《读史方舆纪要》载:“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而得名,属南郡,县所治沮中。三国吴析枝江分置旌阳、枝江两县。南朝时宋文帝元嘉十八年省旌阳县并入枝江。唐肃宗上元元年析江陵置长宁县,二年将枝江并入长宁,唐代宗大历六年省长宁复置。宋神宗熙宁六年省枝江并入松滋县,宋元祐元年(年)复置。元属中兴路。明太祖洪武十年五月,省枝江并入松滋,十三年五月复置。清朝属荆州府。年属荆南道;年属荆南道;年2月22日撤县并入宜都县。年10月20日复置。年属宜昌地区。年属宜昌市。年7月30日撤县设市,市府驻地马家店镇。

枝江市辖1街办8镇,即马家店街办、问安镇、七星台镇、仙女镇、白洋镇、顾家店镇、安福寺镇、董市镇、百里洲镇。

马家店街办昔为行人歇脚地,年陆续兴建学校、粮库。年枝江县治设此。年为城关镇。年改今名。

问安镇原名万安寺,年《枝江县志》载:问安寺在江口后,传蜀汉刘备驻营于此,关(羽)、张(飞)问安,镇名源此。

白洋镇原名白羊,因临江有白色羊形巨石得名。后因滨临滔滔江水演绎为白洋。宋已成集。清顺治四年(年)曾为宜都县治。镇西北四陵坡南麓有宋宰相张商英墓,碑刻和甬道至今尚存。建有面积1.5万亩四陵白鹭自然保护小区。

董市镇为县境古镇。古称董滩潮。三国蜀改称董滩口。后演绎为今名。据年《枝江县志》载:相传在公元年这里名叫董滩潮,三国时期由刘备手下的魏延率兵把手,把董滩潮更名为董滩口,后诸葛亮和刘备访贤来到董和(字幼宰)的家,董与诸葛亮共事七年,刘备称帝后封董幼宰为掌军中郎将,“后汉掌军中朗将董幼宰故里”十二大字,曾书写在镇东水府庙南山墙,逐步成为商埠,董滩口演变为董市,一直沿用至今。

七星台镇传明代七秀才乘船赶考,遇难葬此,墓名“七星台”。镇名依此。

安福寺镇以安福寺得名。安福寺原名“保安古寺”。据年复修保安古寺碑文称:“既不知始于何代,复不知创自何人,且其以保安命名者,亦不知何所为而云”。安福寺正式名称见于年的《宜都县志》,何时由“保安古寺”更名,亦无证查考。但安福寺在清代就驻有县辖行政机构,名安福铺。

仙女镇因仙女庙而得名。驻地原名顾家场,后更名为老周场镇。仙女庙据传一富家小姐爱上一个农家儿郎,其父不允,小姐便投江口镇北的东湖而死。后有人见其黎明之前在湖畔徘徊,立庙以祀,故名。

顾家店镇传顾姓在此开店而得名。

百里洲镇因沿洲一圈逾一百华里,故名。

远安县

是黄帝之妻、中华民族之母嫘祖的故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古称“临沮”、“高安”。公元年更名为“远安”,距今已有多年的建县史。

春秋战国属楚国,西汉建立元年(前年)置临沮县,治罗汉峪口黄家台(今洋坪镇徐家棚村)。东晋隆安五年(年)改名高安县。因原县治“地系沙砾,建置非宜”,治亭子山(今旧县镇东小丘)。北周武成元年(年)更名为远安县。据清同治《远安县志》载,因其以“近猺而远”而得名。意为邻近少数民族且距京城较远,取永远安宁之意。元朝治至二年(年),迁县治于亭子山下(今旧县镇)。明成化四年(年),因原县城慑于郧阳流民起义军(刘通、石龙)之威,县治迁至东庄坪(今鸣凤镇)。明崇祯十三年(年),县城被李自成起义军攻陷,迁往鸣凤山麓。清康熙五年(年)复迁东庄坪。清乾隆三十四年(年),对县城进行大规模整修(城西古城墙至今仍保留较为完好)。年2月,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辗转迁至洋坪芦溪寺,抗战胜利后回迁东庄坪至今。年属宜昌市。下辖6镇1乡:鸣凤镇、花林寺镇、旧县镇、洋坪镇、茅坪场镇、荷花镇、河口乡。

鸣凤镇以镇西南有鸣凤山得名。

荷花镇该地原有东沟、南沟、北沟三水汇而成池,清澈见底,其形似舟,池中有荷花浮出,得名荷花堰。后改为荷花店。原称苟家垭,因地处沮河西河分水山垭,且苟姓集居较多故名。系合并而成。

洋坪镇原名洋坪泛,地处沮河弯曲段,因河床狭窄,每遇洪水汪洋一片,后淤成坪畈,故名洋坪。明已成集。

茅坪场镇位于九子溪中游弯曲地段。因所处坪坝地广人稀,坪上茅草丛生,故名。

花林寺镇以寺庙而得名。相传此地从前为一片树林,一斋公在此修一寺院,雕墙刻壁粉饰花色美观,供朝鸣凤山之香客往返膳宿,故名花林寺。

旧县镇为远安旧县治,故名。东晋隆安五年析临沮置高安县治于此,至明成化四年(年)迁东庄坪达一千余年。

河口乡因坐落于东峪沟、高河冲、张桥三溪河汇合口而得名。

兴山县

据清光绪年间《兴山县治》载:因“兴山环邑皆山,县治兴起于群山之中,故名兴山。”

兴山县是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属秭归县。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年),析秭归县北界置兴山县,属建平郡。北周建德六年(年)置长宁县,兴山并入长宁。隋开皇元年(年)改长宁为秭归。唐武德三年(年)复设兴山县,属归州。宋熙宁五年(年)改兴山县为兴山镇。元佑初年(年)复设兴山县,属归州。明正统九年(年)并入归州(驻地巴东县);成化七年(年)复置兴山县,属归州。清雍正十三年(年)属宜昌府。年属荆南道。年属荆宜道;年属宜昌专区。年属宜昌地区。年属宜昌市。现辖6镇2乡。

古夫镇原名夫子镇,以镇内夫子岩(传为纪念宋状元奂谷珍)得名。年改称古夫镇。因地处镇西古洞口(地名)与镇东夫子岩之间,各取一字命名。一说镇北丰邑坪为兴山旧治古高阳城故址而命名。年政府驻地由高阳镇(今昭君镇)迁至古夫镇(民政部年12月12日批复)。

昭君镇原名高阳镇。据《兴山县志》记:自北宋端拱二年(年)至年历为兴山县治。清嘉庆九年(年)曾筑石城。年为城关镇。年改称高阳镇。年因三峡蓄水后被淹,就地后靠至海拔米以上重建。年8月17日以西汉王昭君出生地更名为昭君镇。

峡口镇原名大峡口,因处高岚河流经建阳峡入香溪处,故名。清已成集。年置镇。

南阳镇因所处河段又称南阳河,镇依河名。年置镇。

黄粮镇原名黄连坪,以昔有黄连树而得名。后讹为今名。一说因坪内盛产水稻,成熟时黄粮一片得名黄粮坪。年置镇。

水月寺镇以清建水月寺而得名。因夏阳河溪中曾有一形入月亮石头得名“水月石”,清在此建庙。

高桥乡原名长冲,因处山岭间狭长坪地得名。后在凉台河建一石木结构的桥梁而得名高桥。

榛子乡原名张官店,因明清有张姓于此掌管驿站,故名。改今名。因境内和平村山岭上旧时有棵古老榛子树而得名榛子树岭,后简名榛子。

秭归县

西汉置秭归县。北魏改置长宁县。隋复秭归县。唐置归州。后几经变动,年复置秭归县。

秭归地名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水经注·江水注》引袁山松说:“屈原有贤姊,闻原放逐,亦来归,喻令自宽,全乡人冀其见从,因名曰秭归。”“秭”即“姊”,二者是同音通假字。二是楚子熊绎封嫡嗣熊挚为“夔子”,居“夔子国”,即今秭归以西到四川奉节一带,为楚的附庸国,后因夔子不祀奉楚的先祖,楚成王熊恽把夔子国灭掉了。“楚人灭夔,以夔子归。”今天的秭归即“子归”之意。

秭归辖区7镇,5乡。茅坪镇、屈原镇、归州镇、沙镇溪镇、两河口镇、郭家坝镇、杨林桥镇、水田坝乡、泄滩乡、梅家河乡、磨坪乡、周坪乡。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

刘邦夺取天下后建立汉朝,置“佷山县”,县治州衙坪,为长阳建县之始。隋以内长杨溪即今南汉溪设长杨县,唐改长杨县为长阳县故名。年8月13日,宜昌地区与宜昌市合实行“地市合并”,建立大宜昌市,长阳隶属宜昌市管辖。辖8镇(龙舟坪镇、磨市镇、都镇湾镇、资丘镇、渔峡口镇、榔坪镇、贺家坪镇、高家堰镇)3乡(大堰乡、鸭子口乡、火烧坪乡)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以土家族为主。明洪武六年()置五峰石宝长官司,十四年废。永乐五年(7)复置,清雍正十三年()析置长乐县,以境内长乐坪得名。年因与福建长乐县同名改为五峰县,以县治西南五峰山得名。年7月经中国政府批准成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5个镇、3个乡:五峰镇、渔洋关镇、长乐坪镇、仁和坪镇、湾潭镇、傅家堰乡、采花乡、牛庄乡。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是一种鼓励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

投稿请发邮箱

qq.







































二甲基亚砜价格
白癜风医院怎么走


转载请注明:http://www.yiduzx.com/yddd/7120.html